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思享家】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现代化建设之基石
首页> 理论频道> 思享家 > 正文

【思享家】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现代化建设之基石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2023-05-18 09:00

  作者:原新(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

  人口是国家发展的基础性、全局性、长期性和战略性要素。人口变动是数量、结构、素质、迁移和分布等所有人口要素的联动变化,对经济社会体系会产生全面、长远、深刻的影响。5月5日,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在人口方面要特别关注人口素质、人口规模、人力资源,要着力提高人口整体素质,努力保持适度生育水平和人口规模,加快塑造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这是把人口理论与中国具体人口形势变化有机结合做出的科学判断,是认识、适应、引领人口发展新常态的战略指引。

  人口高质量发展将成我国未来人口发展战略的核心导向

  2022年是中国人口变动正负转向的分水岭,年末总人口为141175万人,较上年末净减少85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77‰,死亡率为7.37‰,自然增长率为-0.60‰,在人口常态发展进程中,结束了人口规模增长的历史,开启了人口总量减少的新时代,必将带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挑战和新机遇。

  (1)人口规模已达峰值。2021年和2022年我国人口增长正负交替,标志着人口总量已达峰值14.1-14.2亿人。根据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2022》中方案预测(全文同),如果生育率水平能够在2030年1.28(相当于平均每个妇女生育的孩子数量)的基础上略有回升,2035年达到1.31,2050年达到1.39,我国总人口2035年为14.0亿人,2050年为13.1亿人,人口总量相对于2022年的降幅为7.1%。

  (2)人口老龄化向纵深推进。人口老龄化是全龄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人人都在其中。第一,0-14岁少年儿童人口早在1993年达峰3.4亿人后转为减少,2022年为2.4亿人,少儿人口是当下的初等学龄人口,却是未来的中高等学龄人口、生育人口和劳动力人口。第二,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在2011年达到峰值9.25亿人,已经持续减少十余年,2022年为8.7亿人。第三,我国2000年步入老龄化社会,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规模和老龄化水平分别为1.3亿人和10.0%,2022年分别翻倍达到2.8亿人和19.8%。

  (3)人口空间移动活跃,乡村中国正在向城镇中国转型。人口迁移流动实质上就是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在空间上的再布局。第一,农村人口持续缩减,城镇人口快速扩大。1995年农村人口达到峰值8.6亿人,现在降至4.9亿人,缩减43.0%;城镇人口从3.5亿人增至9.2亿人,扩大162.9%,城镇化水平达到65.2%。在城镇化水平继续提升的既定目标下,农村人口将继续缩减、城镇人口将继续增加是大势所趋。第二,人口流动性持续增强,但终将趋于平静。2021年流动人口规模为3.84亿人,比改革开放初期1982年的657万人增加57.4倍,流动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27.2%,即四分之一的国人在流动迁徙且向城镇、向东、向南等经济发展高地集聚。一方面,迁移流动人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补偿目的地自身下降的生育率,缓解区域间人口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关系,发挥人口大国空间腾挪优势;另一方面,劳动力要素的自由流动,促进要素低流动且分散的“乡土中国”向要素高流动且聚集的“城镇中国”转型,有利于集约使用生产资料,繁荣生产与消费市场,既提高了人力资源的配置效率,也促进了人力资本的空间再布局,有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但是,我国已经有13省市自治区的人口自然变动转为负增长,长远看,人口负增长区域扩面正在发生,若几乎所有地区的生育率和人口数量都呈现下降时,人口迁移流动也就不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各地出现人口全面负增长的景象将只是时间问题。

  (4)人力资本积累日渐雄厚,是未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动力源。简单地说,人力资本就是生命个体所拥有的知识、技能和体能等质量因素之和,积淀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素质,增加健康和教育的人力投资。改革开放以来,在创造“中国经济奇迹”过程中,人口素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健康大幅改善。2021年,全民平均预期寿命已达78.2岁,婴儿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5岁以下的儿童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等衡量一国健康状况的核心指标分别低至5.0‰、3.1‰、7.1‰和16.1/10万,均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其次,教育质性跃升。我国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2022年,普通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9.6%,普及化水平更加巩固和提升,高等教育在学学生总规模达4655万人;全国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数量累计已达2.4亿人,占总人口17.0%,即全国平均不到6个人中就有1个具有大学学历;高等教育的年招生人数和年毕业人数均超过1000万人;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达9.9年以上,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4年,相当于大学二年级;劳动力素质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全民族素质稳步提高。

  总之,综合考察从现在到本世纪中叶人口负增长与人口老龄化交汇的人口基本国情,人口系统中的人口规模优势和人口结构优势正在逐渐弱化,人口迁移流动最终也会趋于平静,唯有人口综合素质已经并且将继续快速提升,劳动力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正在从人力资源优势过渡为人力资本优势和人才优势。此次会议提出了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传递的一个重要信息就是,我国的人口机会和收获人口红利的重点已经从改革开放以来的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优势转型为更加强调以人口质量提升为基础的资本型人口机会和人力资本红利。人口高质量发展必将成为我国未来人口发展战略的核心导向,同时也是促进国家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和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人口发展战略应对。

  健康中国和教育强国是人口高质量发展的龙头工程

  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内涵非常丰富,最核心的问题就是持续性地提高人口的整体素质,并且能够把人口素质提升的优势转化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

  健康是承载知识和技能的载体,是衡量人口素质的重要维度。“健康中国”是既定的国家战略,加强健康保障,增进人民健康福祉,促进全民健康的继续改善,是形塑人口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健康服务保障,全方位干预健康影响因素,维护全生命周期的健康,防控重大疾病等手段,是普及健康知识、增进健康素养、改进健康行为的主要措施。

  教育是提升人口整体素质的龙头工程,是培养和积累人力资本的源泉。推进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在全生命周期的视野下规划人口高质量发展,要从普惠制的托育和学前教育抓起,扩大义务教育的覆盖范围,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加强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水平,显著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高等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摇篮,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一要稳固高等教育规模,虽然我国已经实现了高等教育年招生人数和年毕业人数双千万的历史性跨越,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稳步进入普及化发展阶段,但是高等教育还需要在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等方面不断创新,为人口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二要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增强高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能力,培养更多的创新性人才、创造性人才、拔尖人才,促使人才质量适应“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的需求,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三要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推动专业设置和培养体系的改革,细化专业配置,促使高校培养专业与市场的产业、职业对接,让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更紧密地接轨。同时,强化国家紧缺行业的技能培训,采取灵活、弹性的方式开发老年人力资源,为老年人社会参与创造机会。

  总之,把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作为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工程,向经济社会系统输出规模强大、质量优化、结构合理的有效人才,是促进人口素质持续进步的保障,是推动资源型人口红利向素质型人口红利和人才红利转变的关键。

  用质量换数量和结构是未来收获人口红利的道路选择

  基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时期的人口基础,要牢牢抓住提高人口综合素质这个“牛鼻子”,以改革创新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用人口素质提升的优势来弥补人口总量减少、结构老化的情形,是我们的必然选择。人力资本是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更具活力、更加强劲和更加持久的动力。人口数量、劳动年龄人口规模负增长的趋势周期长且难以逆转,必然改变整个劳动力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局面,深刻影响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格局。事实上,换个角度看,人力资源存量由人口数量和人口质量共同决定,当人力资源中的人口数量要素减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人口质量要素增强来维持乃至增加人力资源总量,二者可以互补。

  当然,高质量劳动力资源的培养和供给只是实现资本型人口红利的前提条件。必须明确,人口机会是人口学概念,是人口转型过程中形成的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口条件,包括劳动力数量、人口结构、人口素质等;人口红利是经济学概念,是由人口机会转化而来的经济产出。人口机会不会自动转化为人口红利,中介因素或者转化机制是与人口机会匹配的经济社会决策和环境。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因此,要在现代化建设、充分就业、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新型城镇化、区域协调发展、乡村振兴、应对老龄化等一系列国家战略的加持下,充分挖掘和利用人口机会,尤其是人口素质整体提升的优势,创造新人口红利,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续写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奇迹。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人口负增长时代的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22ZDA098)阶段性成果】

[ 责编:郑芳芳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阔步迈向网络强国”互联网企业微党课

  • 何以模范 | 北疆文化系列专题片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