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首页> 理论频道> 光明独家 > 正文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2023-05-23 10:13

  作者:杨 洁(中共陕西省委党校(行政学院)教授)

  2023年5月17日,在西安主持中国-中亚峰会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听取了陕西省委和省政府的工作汇报,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陕西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要有勇立潮头、争当时代弄潮儿的志向和气魄,奋力追赶、敢于超越,在西部地区发挥示范作用”,并强调“陕西要实现追赶超越,必须在加强科技创新、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取得新突破”。近年来,我国坚持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撑,不断推动我国产业规模壮大、产业结构升级和巩固产业分工优势,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培植了坚实的产业根基。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以实体经济为主体、以产业集群为载体、以产业链条为纽带的各产业协调融合发展的产业形态及网络体系,其特征是产业网络化、集群化、链条化、融合化和高级化。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显性标志是高附加值和强大的国际竞争力。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强调要“把发展经济和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再次强调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2023年5月,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坚强物质支撑。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成效卓著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产业总体规模持续壮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分工优势巩固。

  一是产业总体规模持续壮大。从全国来看,统计数据显示,1978年,我国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规模已分别为1018.46亿元、1755.11亿元和905.12亿元;2022年,我国一、二、三产增加值达到了88345亿元、483164亿元和638698亿元,三次产业规模分别增长了86倍、274倍和704倍。伴随着产业规模的持续壮大,2022年,我国经济总量超过121万亿元,自2010年以来,始终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位置。从陕西来看,1978年,陕西经济总量81.07亿元,2022年,陕西经济规模为32772亿元,是1978年的404倍。2012年,陕西的三次产业规模分别为1370.16亿、8075.42亿和5005.6亿元;2022年,陕西三次产业增加值为2575.24亿元、15933.11亿元和14264.23亿元,三次产业规模分别增长了88%、97%和185%。

  二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成效明显。依据产业结构演进的基本规律,当一个国家经过工业化的进程,第三产业占比超过50%时,则意味着进入了工业化后期。1978年,我国一、二、三产占GDP的比重分别为27.68%、47.71%和24.6%;2015年,我国一、二、三产占比分别为8.4%、40.8%和50.8%;2022年,我国一、二、三产占GDP的比重分别为7.3%、39.9%和52.8%。2015年,我国第三产业的比重首次超过了50%,总体上进入了工业化后期,已处于服务业为主导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新阶段。从陕西来看,2012年,陕西的三次产业占比分别为9.5%、55.9%和34.6%,2022年,三次产业占比分别为7.9%、48.6%和43.5%。尽管目前陕西仍然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转变的关键期,但新时代以来产业结构明显持续优化。

  三是产业分工优势不断巩固。现代产业体系是以实体经济为着力点的,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联合国将全世界的工业门类分为39个大类、191个中类和525个小类,我国是世界上唯一具有联合国工业门类的国家。制造业全球分工地位是由一国制造业领域技术创新能力决定的,我国制造业规模占全球比重约30%,连续13年位居世界首位,在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中具有重要地位。但是,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大国科技和产业竞争日趋激烈,地缘政治冲突下全球大宗商品与能源价格波动巨大,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全球产业链加速重构,我国产业体系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增多。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现有的产业体系难以满足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必须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产业竞争新优势,形成产业发展新动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点举措

  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是指我国制造业的基础零部件和元器件、基础工艺、基础材料、产业技术基础,即工业“四基”。2025年,工业“四基”的自给率要由2020年的40%大幅提高到70%以上,同时,要推动传统制造业基础向高级化方向迈进,大力发展先进基础零部件和元器件、先进基础技术、先进基础工艺和先进基础材料。要大力支持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和新颖化的企业发展,将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与传统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动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方向转型发展。对陕西而言,要立足自身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坚持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在巩固传统优势产业领先地位的同时,勇于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培育竞争新优势。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改造,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数字经济和现代服务业,加快构建具有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特征和符合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要求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做强做优现代能源产业集群;要加快有色、钢铁、食品等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前瞻布局生命健康、储能等未来产业;要巩固能化产业优势地位,优煤稳油扩气增电,促进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大力培育一批领航企业,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企业。

  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主体,是引领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决定性力量。要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加快做大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增强产业链供应链抗风险能力,形成特色突出、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产业发展格局,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的地位和竞争力,促进经济行稳致远。对陕西来说,要以西安的医药、专用设备、汽车、航空航天、电子机械器材、仪器仪表六大支柱产业为重点,坚持创新驱动、智能制造、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加快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业基地,形成万亿级关中先进制造业集群。

  加强科技创新和数字经济建设。要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统一领导的体制机制,加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强化科技战略咨询。坚持四个面向,发挥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陕西要着眼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际竞争前沿,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攻克更多关键核心技术,打造更多国之重器。积极建设西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高标准建设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分子医学转化中心等。建好用好秦创原,强化科研、中试、产业化全周期支持,催生更多科创项目、科创产业、科创企业。未来五年全省孵化科创企业不少于1000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2万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500家,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3500亿元以上。与此同时,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 责编:郑芳芳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探索大型综合性赛事成功的“中国方案”

  • 建设东北向北开放门户,推动东北亚区域合作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