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中华文明传播、城乡融合发展、农田建设、企业数字化转型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向玉乔:向世界展现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含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
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向玉乔认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需要在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的基础上,从三个方面着手推进:一是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在传承弘扬已经形成的精彩话语的基础上,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把叙事逻辑、叙事内容、叙事技巧、叙事效果等贯通起来,增强叙事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二是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一方面要推进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业态、机制等创新,打造更多传播精品,另一方面要加强国际传播理论研究,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三是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秉持平等谦逊的态度,积极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华文明,同时也要了解各种文明,从中寻求智慧,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
摘编自《人民日报》
【姚毓春、张嘉实: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姚毓春、吉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张嘉实指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善乡村生产生活质量是亟须解决的问题之一。在教育培训方面,通过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提升乡村基础教育硬件水平,着重提高乡村教师薪酬福利待遇和基本生活补助等,完善城乡间基本教育资源均等化机制。在医疗卫生方面,通过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提高乡村本土医生医疗素养,建立城乡医生进城下乡培训互通体系和数字化城乡医疗体系,统筹管理城乡医疗数据资源,不断完善城乡医联体管理系统,形成城市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机制。在养老托育方面,通过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健全优化乡村养老托育保障能力,大力发展乡村绿色康养产业,形成城乡资源互联互通机制。
摘编自《光明日报》
【杨殿林:促进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田园建设】
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生态循环农业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杨殿林指出,集约化农田长期大面积、单一化种植,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造成了农田生态系统综合服务功能障碍。当前,世界各国已不再把粮食增产作为农业科技发展的唯一目标,而是越来越重视保护农业生物多样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发挥农业多功能性。国内外实践证明,建设植被缓冲带、生态沟渠和乔灌草斑块等农田生态基础设施有助于实现集约高产、节本增效、低碳环保、农民增收的目标。未来进一步促进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田园建设,需要多部门参与、多学科协同、产学研结合,加强规划,分步实施;需要促进农田生物多样性监测与关键技术研发,创新集约化农田生态强化技术体系与技术模式;需要开展生态田园系统设计与重构,建设集约化生态田园示范区;同时要加强宣传和舆论引导,创新公众参与农田生物多样性保护模式。
摘编自《经济日报》
【刘蕴霆:数字化转型为中小企业发展注入动能】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刘蕴霆认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首先,数字技术应用能够助推中小企业管理运营降本增效,具体体现在组织管理数字化提升协调效率,组织流程数字化提高运营效率,数字化提升中小企业危机处理水平,以及数字化平台促进资源的跨边界流通,实现资源共享与整合四个方面。其次,数字化转型能够驱动中小企业创造新的价值。从需求侧来看,数字化将用户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壁垒打破,让生产者与用户互动更紧密,同时可以重塑用户消费需求。从供给侧来看,数字化提升了中小企业价值创造的动态能力。再次,数字化转型有助于培育中小企业创新动能。在生产端,数字化生产工具对大规模、标准化、重复性制造环节的生产替代使企业生产速度与质量大幅提升。在消费端,数字化重塑了消费场景,市场变得精细化特色化。最后,数字化赋能产业链与生态系统将拉动中小企业发展。数字技术在生产领域的应用改变了各产业的空间范围,打破了传统产业边界,从而形成共生的数字生态系统。数字生态系统有助于中小企业捕捉到大量异质性知识和互补性资源,依托数据处理技术实现业务流程优化和完善,从而开展超越现有知识基础的探索式创新活动,提供符合客户偏好的新产品或服务。
摘编自《经济参考报》
(光明网记者徐倩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