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理响中国|铿锵有“理”·党校公开课第七季】坚持守正创新
首页> 理论频道> 光明独家 > 正文

【理响中国|铿锵有“理”·党校公开课第七季】坚持守正创新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2023-08-04 09:36

  编者按: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把握这一重要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继续推进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即“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这“六个必须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的重要体现。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主题教育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下,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家高端智库、光明网联合推出“理响中国之铿锵有‘理’·党校公开课第七季”专题视频。通过打造“有温度”“有深度”的理论解读视频,6位党校青年教师以深入浅出的理论阐释、生动鲜活的话语表达,深刻领悟和阐释“六个必须坚持”的核心要义,为广大青年营造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浓厚氛围。

  本期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武晨箫,解读“坚持守正创新”。

【理响中国|铿锵有“理”·党校公开课第七季】坚持守正创新

  【文字实录】

  大家好,我是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的武晨箫。

  2022年10月23日,在第二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在举国期盼和举世瞩目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长期实践探索的成果,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惟其艰巨,所以伟大;惟其艰巨,更显荣光。”中国式现代化从历史中走来,向未来走去。惟其守正,从而不会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惟其创新,从而能够把握时代、引领时代。

  曾几何时,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出现就像一颗耀眼的流星,划破了资本主义时代的沉沉暗夜,拉开了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伟大序幕。但是对于一些年轻的朋友来说,苏联听起来可能既熟悉又陌生,因为我们并未亲身经历它的繁盛和衰落。一度作为世界社会主义阵营标杆的苏联,为什么最终走向覆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全面否定党的历史、否定党的领袖人物、搞历史虚无主义”。自以为进行了创新,实则刨掉了地基,导致大厦倾覆。背离守正创新,苏东巨变殷鉴不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要求全党引以为戒。

  回望历史的进程,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坚持守正创新,正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卓然风华,正是新时代伟大开拓的卓越智慧,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需的、具有时代高度的理论思维和强大思想武器。

【理响中国|铿锵有“理”·党校公开课第七季】坚持守正创新

  坚持守正创新,就要把定根本。现在,我们党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于马克思主义在党和人民事业中的地位,习近平总书记用“参天大树之根本”“万里长河之源泉”来比喻。他经常结合正反两方面经验,强调在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实行什么样的改革这些原则问题上,一定要头脑清醒、毫不含糊。中国共产党人守科学社会主义原则之正、守社会主义制度之正、共产主义理想之正,以全新的视野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新时代十年来,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既培元固本,又不断开辟新境界。“中国特色”凯歌行进,书写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的新篇章。

  我们正是通过“三个坚持”,也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守住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

  坚持守正创新,就要与时为新、崇实求新、除旧布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探索性事业。面对未知的领域,我们必须不断创新,才能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之一。新时代十年来,我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形成了生态文明思想。“先污染、后治理”的时代已经过去,“低碳”“可持续”的实践成为主流,与绿色、生态有关的事物正在兴起。

【理响中国|铿锵有“理”·党校公开课第七季】坚持守正创新

  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石景山首钢园是滑雪大跳台项目的举办地。现在,这里是充满科技感的“未来园区”、是潮流运动人士的“宝藏打卡地”。奥运场馆的赛后利用,是一项世界性难题,但石景山首钢园“老树发新芽”,很好地破解了这一难题。早在申办冬奥会之时,总书记就特别叮嘱,“举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不是一锤子买卖,不能办过之后就成了‘寂静的山林’”。正是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石景山首钢园绘就了一幅以工业遗产带动城市更新的画卷,实现了利用效益的最大化。我们正是通过“三个把握”,也就是把握新时代、把握新实践、把握新事物,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往前发展、与时俱进。

  坚持守正创新,就要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社会在发展,新问题、新情况总是层出不穷,其中有一些是用老经验、老办法无法应对和解决的。我们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 ,不断进行理论创新。2018年,党中央决定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创办经济特区是改革开放的重要方法论,目的是多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带动全国改革步伐。40多年后,我们的改革又到了新的历史关头。新形势下,我们有许多重大课题需要实践探索,有许多新的领域需要开拓创新。因循守旧没有出路,只有勇于创新、永不自满才能把握机遇。我们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支持海南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探索实现自由贸易港这一当今世界最高水平的开放形态。以创办特区为抓手,我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在实践中求真知,在探索中找规律,不断形成新经验、深化新认识、贡献新方案。

  “路漫漫其修远兮”。新时代,新征程,坚持守正和创新并行不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号巨轮必然能够行稳致远、动力强劲。

 

  出品人: 林振义 杨谷

  总策划: 孙晓莉 陈建栋

  总监制: 黄伟 吴丛丛

  策划: 朱培蕾 蒋正翔 施墨

  监制:张晞 李澍

  统筹:秦真英 韩丹 桑熙 陈航 马建祖

  编辑:徐倩阳

  编导:路天悦 梁爽 常世林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家高端智库、光明网联合出品

 

  相关阅读

  【理响中国|铿锵有“理”·党校公开课第七季】坚持人民至上

  【理响中国|铿锵有“理”·党校公开课第七季】坚持自信自立

[ 责编:李澍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探索大型综合性赛事成功的“中国方案”

  • 建设东北向北开放门户,推动东北亚区域合作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