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加强长征沿线文物和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
首页> 理论频道> 理论综合 > 正文

加强长征沿线文物和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

来源:人民日报2023-11-14 09:39

  作者:王兆峰、曹译元(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

  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长征沿线文物和文化资源是光辉长征历史和伟大长征精神的鲜活载体,见证了中国革命由挫折迈向胜利的历史进程。我们要加强长征沿线文物和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激发新时代长征文化生机与活力,促进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切实传承好红色基因。

  整合联动开发,推进集群化发展。文物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文物保护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坚持多措并举,推动保护实践不断深化。长征沿线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600余处,加强长征沿线文物和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要做好整合工作。一方面,盘点、盘清、盘活红军长征历史、人物、事件遗存等最具特色的文化资源,统筹长征沿线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民族文化、生态景观等优质旅游资源,集聚文化载体密集地带,推出一批长征旅游精品线路,推进整体品牌塑造和宣介。另一方面,提升沿线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参观游览、休闲娱乐、交通等相关基础设施,高标准开展沿线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加快推进长征文化旅游综合体建设,实现红色旅游集群化发展。

  深化产品创新,推进融合化发展。加强长征沿线文物和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要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更高品质精神需求,开发形式多样的红色文旅产品。一方面,推进融合化发展,加快文旅业态共融共生,将红色旅游与教育、体育、生态农业、民族文化产业、生态环保产业等业态交融,搭建政、产、学、研等多元主体跨界合作平台,以革命文化教育、红色基因传承为目的,不断延长文化产业链,丰富文化旅游产品供给。另一方面,以人民群众需求为导向,通过开展实景演出等演艺项目、开展“重走长征路”等体验项目,让游客沉浸式体验长征历史、感悟长征精神。

  强化科技赋能,推进数字化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数字化的发展,文物遗产的共享变得更加便捷,文物遗产保护形式变得更加多样。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赋能长征沿线文物和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能够推动长征沿线文化旅游产业提质增效升级。一是丰富展示场景,充分运用数字技术和互联网,做好文化场馆的数字化改造工作,如借助全息影像技术展出重大历史事件原始录像,引进虚拟现实、三维实景等,全方位提升展示与传播效果。二是完善资源管理,综合运用监测平台、公共文化云平台等科技手段,完善长征沿线文物和文化资源数据库,实现资源的数字化管理、运营,推进长征文化资源在更大范围共享。三是建立数字化营销体系,通过开发红色景点实景导航应用程序,实现云展览、云讲解、云演出等服务功能,提升长征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健全保护利用机制,推进可持续发展。制度是管根本、管长远的。长征沿线文物和文化资源遍及15个省区市,在保护利用过程中,要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相关体制机制。一是加强顶层设计,秉持科学保护、世代传承、合理利用理念,制定完善长征沿线文物和文化资源保护规划。二是健全跨区域协同发展机制,积极推动区域协调、合作共建,发挥区域内各地区的比较优势,深化跨区域红色旅游合作,合力推动长征沿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三是完善长效推进机制,不断完善组织领导、规划引领、金融服务、宣传推介、风险防控、激励奖励和督导考核,在保障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

[ 责编:徐倩阳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文化思想统领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

  • 共享亚太区域一体化大市场的发展机遇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