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乌镇答卷与中国道路
首页> 理论频道> 光明独家 > 正文

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乌镇答卷与中国道路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2023-11-16 09:15

  作者:冉从敬(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 黄海瑛(湘潭大学知识产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11月8日至10日,以“建设包容、普惠、有韧性的数字世界——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2023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在浙江乌镇举行。11月8日上午,习近平主席向开幕式发表视频致辞指出,互联网日益成为推动发展的新动能、维护安全的新疆域、文明互鉴的新平台,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既是回答时代课题的必然选择,也是国际社会的共同呼声。我们要深化交流、务实合作,共同推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迈向新阶段。随着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网络空间和现实世界的交错共生给全球网络空间治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历经十年耕耘,乌镇峰会不断凝聚各方智慧共识,成为国际互联网领域公认、踊跃参与的全球互联网共享共治平台和数字经济交流合作的高端平台,为全球互联网发展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和力量,体现了大国责任担当。

  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乌镇答卷

  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跨越时空而来。2014年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乌镇召开,搭建起中国与世界互联互通的国际平台、国际互联网共享共治的中国平台; 2015 年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习近平主席首次提出了“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超越了“零和博弈”的全球网络空间旧模式,并伴随着全球网络空间形势的变化而不断演进;2019年是互联网诞生50周年,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新的应用加速了网络空间变革,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组委会发布《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概念文件,阐述了“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宗旨、原则以及治理路径,形成了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基本框架;2020年第七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组委会从发展共同推进、安全共同维护、治理共同参与、成果共同分享四个方面提出《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行动倡议》。至2023 年,以“建设包容、普惠、有韧性的数字世界——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如约而至。

  从 2014 年到 2023 年,在乌镇十年的时空中,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构建对国际社会应对全球网络空间治理挑战产生了积极作用,尤其是凝聚了广泛共识,促进达成了更多国际合作;加快了网络发展普及,促进了网络文化交流;共享了创新成果,维护了网络和平安全。乌镇峰会十年,见证了中国互联网的巨大发展变化,也将中国与世界联通在一起,在全球互联网空间里深深烙下“乌镇印记”“中国印记”。

  推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全球网络治理提供新方案

  中国始终牢固树立共同体意识,不断推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迈向新阶段,致力于将网络空间建设成为造福全人类的发展共同体、安全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

  第一,网络空间发展共同体。中国大力推动全球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坚持贯彻实现高质量发展、平衡性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新发展理念,努力营造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网络空间发展环境。中国抓住提高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这个关键,为实现全球网络治理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重视弥合全球网络空间鸿沟,提出了全球发展倡议数字合作,旨在打破发达国家的数字壁垒,加大对信息技术落后国家的支持;扎实推进数字化可持续化协同发展,加强数字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信息产业与绿色产业的深度融合。

  第二,网络空间安全共同体。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网络空间治理形势瞬息万变,各国网络空间发展必须建立在网络安全的基础之上,网络主权安全成了各国关注的核心问题。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和构建,需要各国秉持安危与共,构建更加和平安全的网络空间:尊重彼此网络主权,尊重各国的互联网发展道路和治理模式;遵守网络空间国际规则,不搞网络霸权;不搞网络空间阵营对抗和军备竞赛;深化网络安全务实合作,有力打击网络违法犯罪行为,加强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妥善应对科技发展带来的规则冲突、社会风险、伦理挑战,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互联网的正面效应。

  第三,网络空间责任共同体。中国在联合国框架下持续推进网络空间治理,积极参加联合国网络空间治理论坛,并探索多边网络空间治理合作机制。近年来,中国举办中英互联网圆桌会议、中德互联网经济对话、中非互联网发展与合作论坛,同东盟共同推动《落实中国—东盟数字经济合作伙伴关系行动计划(2021—2025)》等,作为世界负责任大国,中国汇聚起全球网络空间治理的磅礴力量,承担起网络空间创新化多元化治理的重任,推动形成多边、民主、透明的国际互联网治理体系,助力实现网络空间责任共同体。

  第四,网络空间利益共同体。习近平主席向2022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所致的贺信中指出,“中国愿同世界各国一道,携手走出一条数字资源共建共享、数字经济活力迸发、数字治理精准高效、数字文化繁荣发展、数字安全保障有力、数字合作互利共赢的全球数字发展道路,加快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中国在成功举办乌镇峰会的基础上,成立了世界互联网大会这一国际组织,其宗旨之一就是搭建全球互联网共商共建共享平台,为全球互联网治理提供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空间。

  构建新时代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中国进路

  进入数字时代,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各国互联网技术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了全球网络空间秩序的不合理,同时由于全球缺乏统一的网络空间治理规则和标准,直接给许多技术较为落后的国家带来严重的安全威胁。这些威胁在技术层面表现为诸如计算机系统资源被非法入侵,信息内容和数据被非法修改、破坏和窃取,网络接入和网络服务被中断,关键基础设施无法有效运转等危害,在社会层面表现为网络犯罪、网络恐怖主义、个人信息和隐私被侵犯、信息操纵背景下的舆论战和信息战等。在此背景下,中国始终尊重各国网络治理自主权,推动全球网络空间治理规则规范化,促进技术创新,努力建设一个更加包容、普惠、有韧性的网络空间,推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迈向新阶段。

  第一,尊重各国网络治理自主权。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应当以尊重国家内部的网络治理自主权为基础,即各国有决定自身互联网发展模式的权力,干涉他国网络治理自主权的行为应被视作侵犯他国网络主权而被抵制。在全球网络空间治理过程中各国都享有知情权、话语权等权利,不因互联网发展水平高低而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同时,作为发展中大国,我们应当坚决反对互联网中的单边主义、霸权主义,抵制利用自身优势地位而实行侵犯网络主权的“长臂管辖”、具有针对性的单边制裁等行为,坚定尊重和维护各国网络治理自主权。

  第二,推动全球网络空间治理规则规范化。面对全球网络空间治理中的风险挑战,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应尽快制定联合国框架下的对各国具有统一约束力的国际准则和行动规则。中国应当积极参与相关国际规则的构建,重点关注数据治理、人工智能、算力网络等重点领域,坚持把网络法治建设作为推动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变革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保障,致力于不懈探索推动互联网更好造福人类的有效途径,以一系列务实行动,为构建更加公平合理、开放包容、安全稳定、富有生机活力的网络空间作出积极贡献。

  第三,创新引领发展,共享数字红利。中国应当充分发挥大国担当,在提升自身创新技术力量的同时,不断开拓网络空间治理国际合作,利用好世界互联网大会这一重要平台,大力推动 “数字丝绸之路”建设,努力弥合数字鸿沟,助力更多国家和地区共享“数字红利”。从北斗成为全球重要时空基础设施,到“丝路电商”带动跨境物流、移动支付等全球发展,再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助力全球减贫事业,中国应当在开辟全球互联网新空间、注入网络空间治理新动能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 责编:刘梦甜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文化思想统领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

  • 共享亚太区域一体化大市场的发展机遇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