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纪志耿(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农业是国家安全的基础,农业保的是生命安全、生存安全,是极端重要的国家安全。只有农业强起来,粮食安全有完全保障,我国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才有充足底气和战略主动。202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并作出相应部署。农业是国家安全的基础,农业保的是生命安全、生存安全,是极端重要的国家安全。世界上真正强大的国家,往往是有能力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只有农业强起来,粮食安全有完全保障,我国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才有充足底气和战略主动。因此,我们突出强调“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可以说是一种新的重大判断和战略考量。
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需要适度的经营规模
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需要适度的经营规模做支撑。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作过这样的论述:“小块土地所有制按其性质来说排斥社会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劳动的社会形式、资本的社会积聚、大规模的畜牧和对科学的累进的应用。”而要发展合理的现代化农业,就必须既超越自食其力的小农自然经济的束缚,又超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人力和地力的滥用,在一定的经营规模基础上,实现联合起来的生产者的控制。
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农情,但也应该看到,近年来随着农地“三权分置”改革的推进,我国土地经营权流转规模不断扩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不断增长,这客观上为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创造了条件。
据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有1239个县(市、区)、18731个乡镇建立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或服务中心,全国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超过5.55亿亩。2023年3月底全国依法登记的农民合作社达223.4万家,辐射带动近一半农户,纳入全国名录管理的家庭农场超过400万家。相关部门的调查也表明,从我国资源禀赋和当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看,若一年两熟地区户均耕种五十至六十亩、一年一熟地区户均耕种一百至一百二十亩,就能有规模效益,农户经营收入就能和外出务工收入持平,这样农业就有了吸引力,愿意种地的青壮年就会多起来,这就为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提供了契机。
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需要稳定的经济效益
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需要不断提升农业的附加值,稳定增加农业的经济效益。有些学者认为,当前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着一场“隐性的农业革命”,这场农业革命既不像传统的英格兰模式那样,来自种植和畜牧的结合,以及马匹和机械动力的使用;也不像东亚模式那样,来自现代科学选种和化肥使用所带来的“绿色革命”。其变迁的动力主要来自农业结构转型即居民食品消费结构的变化,也就是来源于非农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收入上升变化。
中国居民收入的增加导致了食物消费的变化,从传统的八成谷物、一成蔬菜和一成肉类(8:1:1)转到“粮食+肉-禽-鱼(以及蛋、奶)+菜-果”的消费结构,并且后者的比例将从现在的5:3:2转到4:3:3。由此带来的市场机会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主要不是通过提高产量,而是通过从低价值的食物转向高价值的肉类、家禽、鱼类和蔬菜及水果生产。农业革命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命题,也得到了相关数据的支持。
据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68652.8万吨,连续8年稳定在65000万吨以上。与此同时,我国的蔬菜、水果、禽蛋、水产品产量就达到79997.2万吨、31296.2万吨、3456.4万吨、6865.9万吨,果菜茶肉蛋鱼等产量稳居世界第一。蔬菜产量超过了粮食产量,为粮食产量的1.17倍,水果产量与粮食产量的比例也达到0.46。这说明我国的消费结构正在从粮食为主、菜果为辅转向了菜果为主、粮食为辅,主食和副食的概念和排序发生了逆转。果菜茶肉蛋鱼等产品产量和消费量的持续增长,使得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农产品附加值不断提升,客观上为树立大农业和大食物观,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创造了条件。
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需要丰富的生态价值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现代化越往前走、物质生活越丰富,人民群众越喜欢山清水秀的田园风光。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需要挖掘农业的生态价值,加快农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是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千万工程”从农村环境整治入手,由点及面、迭代升级,20年持续努力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创造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成功经验和实践范例。如今,天蓝、地净、山绿、水清成为浙江乡村最显著的标志,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居全国第一。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农民收入从2003年的5431元增长至2022年的37565元、连续38年居全国省区第一,看得见摸得着的“绿水青山”转化成了实实在在的“金山银山”。因此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从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实际问题出发,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不断取得乡村振兴的阶段性成果,让农民群众有更加充实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重新挖掘中国乡土社会独特的价值和功能,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乡村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不断擦亮乡村绿色本底。
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需要独特的文化传承
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能丢,而且要不断发扬光大。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以农业现代化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空间,需要独特的文化传承和强大的精神积淀,需要挖掘农耕文化的宝贵财富。因此,我们亟需文化寻根,亟需重建人们的精神价值和意义世界。农耕文明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意义开始逐步彰显出来。从中国特色的农事节气,到大道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从各具特色的宅院村落,到巧夺天工的农业景观;从乡土气息的节庆活动,到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从耕读传家、父慈子孝的祖传家训,到邻里守望、诚信重礼的乡风民俗,都是中华文化的鲜明标签,都承载着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需要传承独特的农耕文化,实现繁荣农村与繁华城市相得益彰、农耕文明与城市文明交相辉映。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要牢牢把握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的重大战略考量,加快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大资源观,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实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传承独特农耕文明。发挥农业生产在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方面的“压舱石”作用,拓展其在生态涵养、休闲观光、文化传承方面的多种功能,为畅通工农城乡循环,增强我国经济韧性和战略纵深作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