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夯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
首页> 理论频道> 国际关系 > 正文

夯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

来源:中国教育报2024-05-30 10:29

  作者:曹翼飞(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习近平主席近期应邀对法国、塞尔维亚和匈牙利进行国事访问。短短几天时间,外交活动精彩纷呈、成果丰硕。在习近平主席亲自擘画引领下,朝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光辉远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又写下了浓墨重彩的崭新篇章。

  在这次面向欧洲的重大外交行动中,人文交流无疑是亮点之一。无论是在访问国媒体发表署名文章,还是双多边领导人会谈会晤,在会见企业家、记者时的致辞和讲话,习近平主席始终将人文交流作为其中极具分量的话题。习近平主席指出,150年前法国人士参与建设的中国福建船政学堂、上世纪初的赴法勤工俭学运动都是两国教育交流史上的佳话。习近平主席强调,加快人文交流“双向奔赴”。以中法文化旅游年为契机,推进教育、体育、影视、青年、地方等合作。推动未来3年法国来华留学生突破1万人、欧洲青少年来华交流规模翻一番。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塞坚持互学互鉴,两国人民对彼此深怀好感,文化、体育、旅游等人文交流热络。南斯拉夫电影《桥》、歌曲《啊,朋友再见》在中国广为流传。习近平主席倡议,愿在未来3年邀请300名塞尔维亚青少年赴华学习交流。中匈两国人民友好情谊源远流长,北京匈牙利文化中心多年运行良好,布达佩斯中国文化中心即将正式运营。中国多所高校开设了匈牙利语专业,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在匈牙利广受欢迎,布达佩斯匈中双语学校培养了一批批传承中匈友谊接班人。习近平主席倡议,中匈要持续扩大人文交流,中方愿同匈方在教育、文化、旅游、体育、青年、媒体、地方等各领域不断拓展交流合作。

  习近平主席对中外人文交流取得的丰硕成果给予充分肯定,对深化人文交流、厚植双边关系民意基础作出殷切嘱托。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和倡议,为推进更深层次的人文交流锚定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人文交流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长期事业,事关国家关系长远发展的基础,要坚持以人为本、彰显“文”的特色、推动交流互鉴,通过润物细无声的交流为双多边关系持续发展不断注入活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夯实坚实而柔韧的人文基础。

  人文交流要坚持以人为本。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民心相通是国家关系发展的源头活水。人文交流之所以翻译为“people-to-people exchanges”,归根结底在于其本质上是有关“人与人”的工作。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与国的误解、隔阂乃至分歧在所难免,但制度的不同、发展水平的差异阻断不了人类守望相助的本源。纵使相隔万里、跨越山水,人类内心期待和平、盼望美好的情感历久弥坚。人文交流以人为本,始终维系人类共同的追求和命运,着眼于彼此需求,促进相识相知,不断增进理解和友谊,拉近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情感距离,使双方友好交往的基础越筑越牢,这是人文交流的初心和使命。人文交流以人为本,为双方人民谋福祉是题中之义,要充分发挥人文交流对增进战略互信、开展经贸合作的催化和润滑作用,为达成更多务实合作开路架桥,给人民带来更多实实在在的好处。

  人文交流要彰显“文”的特色。文化文明的力量,如长河奔涌,至深至善、至柔至刚。中国是有着5000多年灿烂文明的泱泱大国,中华文明是世界唯一延绵5000多年而从未中断的悠久文明。古老的中华文明和中华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关注和热爱。中国功夫、中国茶艺、中国书法、中国职教广受追捧。“汉语热”不断升温,更多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全世界都在学中国话”成为风尚,法国总理阿塔尔用中文热情欢迎习近平主席访问法国,就是其中鲜活而生动的注脚。不同文明各有特色、交相辉映,正是文明的魅力所在。世界各国理应以独具特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文明为纽带,架起世界人民由衷相亲相近的桥梁,开拓更加广阔、务实的对话交流平台。

  人文交流要重视交流互鉴。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不同文明之间互学互鉴。在单边主义上升、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增加的国际背景下,中国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推动各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为世界和平、稳定、繁荣贡献了中国智慧和方案。要坚持相互理解,共同促进多彩世界的和谐共处,使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渠道、推进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正能量,真正实现不仅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为人类谋大同,不仅追求自身发展,也致力于同世界上其他国家实现共同发展,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本着开放包容和互利共赢的原则,用足用好文化中心、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等载体,鼓励各类人员、机构加强交往互动;坚持显性交流与隐性交流相结合,既开展热闹欢腾的大交流大合作,也见微知著发掘民间交流交往的感人事迹,让不同文化文明的音符,谱成一曲和谐美妙的交响乐章。

[ 责编:赵宇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阔步迈向网络强国”互联网企业微党课

  • 何以模范 | 北疆文化系列专题片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