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理论学术动态导读】以工业互联网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首页> 理论频道> 动态导读 > 正文

【理论学术动态导读】以工业互联网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2024-06-27 12:33

【理论学术动态导读】以工业互联网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西部地区发展、数字技术赋能高等教育、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时代价值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余晓晖:以工业互联网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余晓晖指出,我国传统产业具有规模大、应用场景多、数据资源丰富等优势,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以工业互联网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有可为。工业互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产物,通过对人、机、物的全面互联,构建起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面连接的新型生产制造和服务体系,是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重要路径,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动力。工业互联网通过对工业系统实时数据的采集、处理、分析等,并与相关行业的知识、经验、需求相结合,形成新的优化范式,改变了工业生产模式,催生出新的产业组织形态、形成了新的要素组合、孕育了新的价值创造方式,有助于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发展。工业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相结合,能够构建高效低耗智能生产体系、资源共享协同制造体系、敏捷柔性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推动研产供销过程向网络化、智能化迈进,有助于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发展。把工业互联网贯穿于绿色发展的设计、制造、管理、服务各环节,能够从全生命周期赋能能源优化调度、碳排放监测和管控,为传统产业绿色发展提供支撑,有助于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发展。

  摘编自《人民日报》

  【斯丽娟:推进西部地区实现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

  兰州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斯丽娟指出,要充分认识推进新型城镇化对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意义,推进西部地区实现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有机结合。一方面通过补短板夯基础,建立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常态化帮扶机制,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就业和产业支撑能力,保障劳动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切实巩固拓展西部地区脱贫攻坚成果。另一方面要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和县域内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发挥金融支农和农业保险的风险对冲功能,引导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着力提升县域产业实力,提升城镇产业对农村转移人口的吸纳能力;在县域内进一步优化城乡分工体系和市场体系,畅通城乡经济大循环。同时要重视发挥当地的农业特色优势,增强内生发展动力,持续推进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实现特色发展,大力发展县域特色产业,注重开发农业产业新功能、农村生态新价值,集群化发展具备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推广生产生活绿色低碳化,推动县域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学好用好“千万工程”经验,政府主导建立并优化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机制,加强全局性谋划、整体性统筹,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为乡村发展注入动能。

  摘编自《光明日报》

  【彭双阶:数字技术赋能高等教育变革,增强发展新质生产力优势】

  华中师范大学校长彭双阶指出,高校应深刻理解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通过数字技术赋能、调整优化学科布局、深化评价改革等方式,加快提升集人才、学科、科研于一体的综合创新能力,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贡献智慧和力量。高等教育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要全面落实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部署要求,充分认识并牢牢把握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发展的重大机遇,结合自身优势和发展实际,把数字化转型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力和新工具,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既要赋能教育教学范式变革,积极推动面向智能时代的主体教育理论创新和信息化教学变革创新,打破传统教学壁垒,在教和学、学和用过程中,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也要赋能科学研究方式变革,加快建设“人工智能+”科研体系,构建“人工智能+”学科专业群,打造多学科专业融合的知识和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学科交叉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推进哲学社会科学与计算机科学等学科深度交叉协同,促进传统学科转型升级。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袁正清: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神历久弥新】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袁正清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受住了时代的洗礼和国际风云的考验,其精神历久弥新,彰显了其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所蕴含的尊重主权平等、维护世界和平等理念契合发展中国家的共同需要,已成为发展中国家共同秉承的外交理念,引领着“全球南方”国家的团结合作。共建“一带一路”是我国同广大发展中国家深化互利共赢合作的生动缩影,南南合作是我国深入践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重要体现,为新时代中国外交实践创新奠定基础。当前,国际关系纷繁复杂,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发展鸿沟加剧,全球性挑战增多,安全问题层出不穷,治理问题不断涌现。为了妥善应对当前困境,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并提出“三大全球倡议”为其提供可行路径,呼吁世界各国勠力同心,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三大全球倡议”是中国给国际社会提供的观念公共产品,秉承各国平等相待、互利共赢的理念,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所强调的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相互呼应。时至今日,虽然时代背景已然不同,但和平与发展始终是世界各国的根本追求,这正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历久弥新的核心所在。只有不断丰富、不断发展的理论才能够为中国外交实践提供有力支撑,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方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各国共同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作出贡献。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网

  (光明网记者徐倩阳整理)

【理论学术动态导读】以工业互联网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 责编:李澍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阔步迈向网络强国”互联网企业微党课

  • 何以模范 | 北疆文化系列专题片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