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刘晨光(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确立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中心任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突出改革重点,把牢价值取向,讲求方式方法,为完成中心任务、实现战略目标增添动力。
从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和本质要求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正是源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需要。具体而言,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无论是实现高质量发展,还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无论是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还是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都必须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
以改革破除高质量发展障碍
“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就是发展质量不高的表现。解决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必须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发展阶段也在发生历史性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对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认识不断深化,提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复杂局面,提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阶段演进的必经过程,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近年来,我们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深入转变发展方式,以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质量变革,推动我国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同时,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因素还大量存在。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好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
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点是创新,既包括技术和业态模式层面的创新,也包括管理和制度层面的创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机遇,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着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以改革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必须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长期保持快速增长,用几十年时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在取得巨大发展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收入差距较大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握发展阶段新变化,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采取有力举措保障和改善民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但还要看到,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有力推动了经济发展,也对收入分配带来深刻影响,需要有效应对和解决。现在,我们正在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必然要求。
共同富裕是一个长远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需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坚持循序渐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消费水平、生活水平,发展壮大中等收入群体,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基础。要从人民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改革,多推出一些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举措,多办一些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实事,使改革能够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以改革统筹发展和安全
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统筹发展和安全,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全过程,国家安全得到全面加强,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保证。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外部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明显上升,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随时可能升级,无疑需要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是应对重大风险挑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行稳致远的必然要求,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的必然要求。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必须坚持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开放也是改革,要坚持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坚持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构建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为人类共同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以改革化制度优势为治理效能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包括“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但这并不意味着已经尽善尽美、不需要完善和发展了。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是一个动态过程,治理能力现代化也是一个动态过程。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解决大党独有难题、建设更加坚强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必然要求。
新时代改革开放具有许多新的内涵和特点,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制度建设分量更重,改革更多面对的是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不断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党和国家事业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然而,相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比人民群众期待,相比当今世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相比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我们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还有许多不足,还有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锚定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总目标,坚决破除妨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矛盾,不断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的领导制度是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在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中居于统领地位。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把制度优势不断转化为治理效能。同时,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实现党的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也要求不断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放眼全世界,没有哪个国家和政党,能有这样的政治气魄和历史担当,敢于大刀阔斧、刀刃向内、自我革命,也没有哪个国家和政党,能在这么短时间内推动这么大范围、这么大规模、这么大力度的改革。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面向未来,必须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统筹领导,以党的自我革命推动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把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一步步变成美好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