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徐秀军(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
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30日召开会议,决定今年7月在北京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主要议程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重点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开放是中国经济实现成功崛起的重要经验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加大力度破除在资本、人力、技术等要素流动方面存在的障碍,促进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深度融合,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实现了国内外资源更加优化配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更高水平发挥国际国内自由贸易区的协同效应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对外自由贸易区网络不断拓展。2014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进行第十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更加积极有为的行动,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2013-2023年间,中国先后同冰岛、瑞士、韩国、澳大利亚、东盟、格鲁吉亚、马尔代夫、毛里求斯、新西兰、厄瓜多尔、尼加拉瓜、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签署双边自由贸易协定或自由贸易协定升级议定书;签署并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建成了世界上覆盖世界上人口最多、经贸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自由贸易区;积极推进中国-海合会、中日韩、中国-斯里兰卡、中国-以色列、中国-挪威、中国-摩尔多瓦、中国-巴拿马、中国-巴勒斯坦自由贸易协定谈判以及中国-韩国自贸协定第二阶段谈判和中国-秘鲁自贸协定升级谈判。同时,中国建立了22个自由贸易试验区(港),形成了覆盖东西南北中的改革开放创新格局,积累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产生了辐射和带动效应,为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新动力。中国还将落实自贸区(港)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试点措施,推出新一轮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举措,推动国家级经开区高质量发展,打造更高水平开放平台。
不断放宽投资准入和拓展外商投资空间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不断创新外资管理体制,推进统一内外资法律法规,全面实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为企业提供稳定、透明、可预期的政策环境,清除国内市场壁垒,打破垄断,建立统一高效、竞争有序的国内市场机制。这些举措大大降低了外资审批的行政成本和外资企业的营商成本。大大提高了利用外资综合效益,并推动形成了制造业已基本开放、农业服务业稳步持续开放的格局。2013年,中国出台第一版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上海自贸试验区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包括190条特别管理措施。此后,中国不断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截至2023年,全国和自贸区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已分别缩减至31条和27条,外商投资范围不断扩大。中国还将进一步放宽外资准入和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放宽医疗、电信等领域外资准入,增加鼓励外资产业目录,修订发布《外国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战略投资管理办法》,进一步拓展外商投资空间。还将进一步打造开放平台,落实自贸区(港)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试点措施,推出新一轮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举措,推动国家级经开区高质量发展,更好发挥引资平台作用。
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球经济面临深度调整,我国面临的外部环境日趋复杂,竞争日趋激烈。为了应对新的挑战,我国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不断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的新优势。一是市场和营商环境的新优势。市场和营商环境作为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合作的基础保障,是一国经济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为培育这一领域新优势,需要统一内外资法律法规,进一步开放市场准入,完善市场监管,使市场规则更加公开透明。二是国际化经营的新优势。在对外贸易方面,从单纯的成本优势向核心竞争优势转化,从传统的货物贸易向服务贸易的加快发展转化。在对外投资方面,确立企业的对外投资主体地位,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跨国经营,在审批、融资等环节为企业提供更大便利。在国际经济合作领域,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加强项目管理能力,在对外工程承包、对外劳务合作中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三是产业竞争新优势。提高创新能力是占据未来全球产业制高点,参与和引领全球产业竞争的关键。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发展是我国当前重要的创新驱动力量。为此,要以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绿色节能环保等产业为重点,加快形成我国的支柱性创新产业。四是国际规则和标准制定的新优势。当前,我国虽然在全球治理的平台上发挥了更大作用,但是作为现行国际经贸规则接受者的角色没有根本改变。面对新一轮国际贸易投资规则的制定,我国需要加快环境保护、投资保护、政府采购、电子商务等新议题的研究和谈判,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探索,推动相关体制的全面改革,提高对高标准国际规则的适应能力,增强我国在国际经贸规则和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
全面深化改革与高水平开放相辅相成
在党的十八大举行之时,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已实施了30余年。在实践的检验中可以得出,改革和开放是中国发展的两大根本动力,两者相互促进,不可分割。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全面统筹改革和开放,更加有效地推动了改革与开放的相互促进。首先,以全面深化改革为高水平开放创造体制基础和内在条件,而开放则为改革提供经验借鉴和活力源泉。没有改革,开放是无源之水;没有开放,改革则行而不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发展处于转型期和换挡期,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面对深层次的矛盾和发展瓶颈,需要通过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进一步促进国内体制改革,为我国经济长远发展再造一个开放红利期。其次,通过高水平开放促进了大部分改革目标和任务的实现。比如,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政府职能转变,国内投资体制改革,公平竞争和国企改革,法治建设,农业、服务业及相关产业改革、社会管理制度与社会和谐,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等,都是在高水平开放过程中推进的。最后,更好发挥改革与开放的相互促进作用。通过二者之间的相互促进,不断实现从接受国际规则的被动开放到自身发展需要的主动开放的转变,从与世贸组织承诺相关的局部改革到顶层设计下的全局改革的转变。
打造共建“一带一路”高水平开放实践平台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拥有深刻的国际与国内背景,与时代发展潮流深度契合。从国际上看,经济全球化面临严峻挑战,全球治理体系经历深刻调整;从国内来看,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肩负新的历史使命。“一带一路”倡议基于但不限于古代丝绸之路的范围,各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际和地区组织均可参与,共建成果惠及广泛的区域。与内向性的、封闭式的合作不同,“一带一路”倡议不针对任何国家,不搞排他性的经济集团,而是面向所有国家和地区开放,并致力构建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2013年以来,“一带一路”从概念到具体实践行动,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产业合作等重点领域的合作逐步深化,一批具有标志性的合作项目相继启动并顺利推进,走出了一条不断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之路。共建“一带一路”还将在开拓市场上继续下功夫,搭建更多贸易促进平台,引导有实力的企业到共建国家开展投资合作,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等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注重贸易平衡。总之,“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是加强中国与外部世界互联互通的平台,也是加强中国国内各地方互联互通的平台。在理念上,“一带一路”倡议适应了全球化时代一国内部与外部世界联系日益紧密的发展大势;在实践上,“一带一路”倡议为深化不同主体之间的高水平开放合作提供了新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