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活力与秩序、科技创新主体、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创新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严国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应当实现活力与秩序的有机统一】
严国萍指出,处理好活力和秩序的关系是坚持系统观念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应当并且能够实现活而不乱、活跃有序的动态平衡。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中,实现活力与秩序的有机统一,始终是我们党追求的重要目标。今日中国,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不断涌现,新企业不断设立,处处迸发着活力、处处孕育着希望。同时,近年来我国人民群众安全感始终保持在98%以上的高水平。这是活力和秩序有机统一的生动体现。前进道路上,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任务依然艰巨,特别是在当前世界经济整体复苏乏力的大背景下,亟须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我们要突出体制机制改革,坚决破除妨碍活力释放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使发展新动能不断增强、发展新优势不断塑造。改革越向纵深推进,更多深层次矛盾和复杂问题就会日益凸显出来,推动社会和谐有序发展也会遇到更严峻的挑战,必须进一步把握活力和秩序的关系,实现活而不乱、活跃有序的动态平衡。
摘编自《人民日报》
【杨静:推动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创新协同】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杨静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在于科技创新,而科技创新的主体是各类企业。国有企业拥有丰富的创新资源和创新要素,具有进行自主创新的能力和承担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良好条件,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中坚力量和重要阵地。非公有制企业有着较为快速的学习跟随能力,具有鲜明的内生创新特质和一定市场需求导向的科研组织模式,敢于涉足新领域,能够有效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是创新驱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主体。促进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创新协同,既能为各种所有制经济奠定创新基础、引导创新方向;又能及时把握市场动态,为各种所有制经济提供经过市场检验的最新技术,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转型升级。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应着力打造协同创新共同体,充分用好现有科技创新资源,加强研发、人才、技术等创新资源的协同,促进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实现创新驱动方面的协同互促。
摘编自《光明日报》
【杨继军:更好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
南京财经大学财政与税务学院院长、江苏现代财税治理研究院研究员杨继军指出,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长期稳定的必然要求,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保障。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必须更好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在高质量发展中提升安全水平,以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安全。坚持高质量发展,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以绿色转型助推高质量发展,着力化解生态环境风险;坚持协调发展,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能够更好抵御各种风险挑战,为高水平安全提供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坚持底线思维,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提高能源安全保障能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才能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顺利推进。
摘编自《经济日报》
【丁明磊、薛美慧:提升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化创新能力和水平】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丁明磊、薛美慧认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为更高技术含量的生产工具的应用者、新质创新主体的培育者、更高水平创新成果的开拓者,是引领、驱动生产力向更高水平跃升的重要力量,在以下三个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能发挥策源功能,对接国家战略需求,促进高质量科技供给;二是能聚焦经济竞争、产业升级的关键环节,解决制约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瓶颈;三是能发挥创新增长极作用,成为资源汇聚、跨界融合的网络枢纽。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应不断提升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化创新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探索基于数智化、场景化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协同创新范式,强化使命牵引,提升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高质量科技供给策源能力;聚焦重大战略布局,实现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与区域发展深度融合、相互赋能的良性循环;发挥科技领军企业市场需求发现、集成创新开展、组织平台建设的优势,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牵头,建设一批面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创新平台,组建体系化、任务型的创新联合体;把握科研范式变革机遇,深化有利于发挥战略科技力量作用的资源配置、科研组织管理、协同创新、要素流动等机制改革。
摘编自《科技日报》
(光明网记者徐倩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