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以数智化推动高校思政教育转型升级
首页> 理论频道> 光明独家 > 正文

以数智化推动高校思政教育转型升级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2024-08-14 15:38

  作者:王晓华(温州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讲师)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要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创新发展。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大力发展数字教育”。当前,以元宇宙、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生成式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跃迁,全域、全过程、全方位形塑着人们的思想、行为和价值认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发展渐入“强人工智能”阶段。

  目前,数智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和技术组织手段,已从教育活动发生的“一般背景”“辅助工具”转向赋能增效的“关键引擎”,为高校思政的泛在精准学习、跨域资源聚合、教学资料生成、教学状态管理、多元主体交互、虚实场景融合等路径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但也凸显出人本关切不够、人技协同不佳、导学平衡不足等隐患。推动高校数智思政真正提质显效,需把握梳理好如下三对关系。

  坚持以生为本,把握好快与慢的辩证关系

  以生为本,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前提,也是人民立场在教育场域的重要体现,在思政教育领域则体现为以学生为中心展开全要素链条设计。在新一轮科技创新的浪潮中,置身其中的人难免被卷入到被动、联动、自动的节奏“裹挟”中。同样,数智技术与教育产业行业的融合渗透,也必然带来多维度矛盾引发的“数智焦虑”。首先是知识供给加速与学习内化限速的矛盾。注意力是一种有限资源,当数智融媒体渠道带来的知识信息过载并超频时,并不能继续带来学生知识吸收内化效率的同向提高。甚至会让学生反向产生选择焦虑、专注障碍以及前两者叠加带来的次生内疚压力,继而产生学习阻抗、兴趣消解,削减了价值引领的力度。其次是算法偏好推荐与全面成长阻滞的矛盾。因算法根据地域、兴趣、取向、需求等向大学生主动推送生成同质化、封闭性信息,会为生活在信息舒适圈层的“原住民”大学生们带来“被单一喂养”而致的综合素养失衡,引发其数智生存流畅与现实成长受阻的割裂焦虑,制约价值内化的深度。第三是学习功利化与生活躺平化之间的矛盾。功利主义、消费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社会思潮在大学生圈层式数智交往中会产生激化、强化、极化效应,使得大学生产生迷茫焦虑而在内卷和躺平中不停“仰卧起坐”,逐步消磨了奋斗意志。

  只有适当把握快与慢的关系,在高校数智思政的理想目标与科学方法中探索容量与节奏的平衡,才能让快慢各得其所、组合发力。为此,要把握规律性,在遵循思政工作规律、学生发展规律、教育基本规律基础上,善以“小切口”讲好“大道理”、善用内容“微渗透”实现价值“强引领”,做到因势利导、精准施策。要尊重主体性,根据大学生学习方式和接受程度,智能生成个性化的学习目标、考核清单和导学方式,下放主动权、激发内驱力,鼓励施教者注重有助于情理交融和意义探索的应用设计,允许受教者“慢”下来、吸收更“快”,真正学深悟透。要突出诊断性,用好算法推荐、边缘计算的反向参谋功能、预警功能,为学生个体、班级群体、社群主体跟踪开具阶段性需拓展的综合素养任务菜单。要彰显时代性,在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转向中,用好融媒体矩阵传播的强大动能,以全息沉浸式红色场景剧、硅基智能交互体验等模块点燃正能量,多场域激发数智赋能思政的现代性意义。

  聚焦效能发挥,深化人与技的协同关系

  人技共善理念,是技术赋能立德树人、互促和谐共存发展的根本遵循,贯穿高校数智思政体系创新的全过程。当前,学界已关注到技术伦理规范、虚实场景消弭、主体素养欠缺等宏观复合难题,但眼下功能协同悬浮、人机协同失效等一些微观操作问题还未得到充分重视。首先是功能协同上的“刻舟求剑”思维。当下数智素养的覆盖尚不均衡,思政工作者易受制于固有思维和过往经验,加上技术供给商资质水平的良莠不齐,不少以一般信息化载体“乔装”代替数智载体,未能从师生诉求出发,存在技术与思政完全“未融”“假融”“硬融”的情况,让一些数智思政平台有名无实,既无基于人机界面和信息交互、亦无情感交互,仅成为思政网站的升级版。其次是主体协同上的“各自为政”之态。数智化变革是跨学科、跨主体、跨资源的思政创新实践,需要多方协同、共促互通才能积极奏效。当前尚缺乏常态化的多主体联席议事机制和科学化的顶层设计规制,客观上赋予技术供给方过多的实际主导权,以盈利思维钳制、逾越甚至挑战育人功能。此外,政企家校主体间尚未形成管、供、教、育一体化的研判沟通机制,无法全流程匹配、全要素衔接,以充分赋能高校数智思政发展。

  对此要下好三个基本功。一是要聚焦数智素养。警惕技术的“独自美丽”和应用者面对技术的“无从下手”,并据此做好新系统操作的“再技能化”,即针对数智思政场域新技术、‌新工作流程的适应性学习和职业规划升级。二是要保障应用协同。重点提升高校和政府教育部门等相关高层管理岗的数智领导力,革新数智管理成见,从资源整合、人力调度、跨界支持等方面做好前置顶层设计,形成“建—用—管”三位一体联动机制,为数智思政改革的一线落实提供有力的机制保障。三是要强化伦理规范。针对数智思政发展的转型期,政府要提高技术准入管理,在源头上安排专家进驻技术服务和数据供给企业进行前置调试、双重把关,确保不同场景的人机教学组织、人机伴学时的隐秘对话内容仍在意识形态安全可控范围之内,把好技术助力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正确方向。

  优化数智信任,改善导与学的平衡关系

  数智信任是从传统环境中的熟人、人际、道德信任向数智场域中的生人、系统和技术信任转变的新样态。良好的数智信任是思政路径创新实效得以发挥的根基,也是思政范式从数字“传播”向数智“交往”转向阶段要解决的现实难题。数智交往空间中“人—人”“人—机”“虚—实”等交互方式的流动性、隐匿性、去中心化特质,容易引发虚实身份的裂变,导致师生导学关系异化、信任削减。必须在新场域中实现情感、收获感、价值感合一,才能重建并优化数智信任。

  首先,要融汇情感动力,优化数智信任。数字媒介理论家马克·汉森认为,数智交往中的主体知觉会体现出超控性、膨胀性等特质。由技术驱动的情感催化体验,能够调度感官的专注力,引导用户快速转入对专题事件的关切,并涌入数智交往场域进行“亢奋社交”,构建融合交互的对话共同体。结合积极情感的组织功能,可用思政网红等流量IP的价值引领形式,将经典案例设计成人们喜闻乐见的价值内容,并投放于沉浸式全息交互的生活化场景中,以个体情感体验的流动共享来促发集体情感。还要引导算法推荐向情感关怀对象、核心引领圈群、关键活动阵地精准投放,“涟漪式”强化政治认同,积极提升数智思政的渗透力和亲和力。未来还将能实现以“情感计算”来精确识别和理解人的情感,创生双向情感智能交互模式,监控并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其次,要优化人机分工,改善导学关系。一方面要让“人师”和“机师”协作互补,发挥倍乘效应。“机师”能够基于海量数据自主决策,帮助持续优化教学方案。因而简单重复性教学工作可以由“机师”完成,“人师”可有策略地将更多精力投放到深层次育人环节中,如对大学生思想观念、心理健康、生涯规划、优势诊断等不可替代性工作的引导。可鼓励受教者发起议题、施教者融合响应的方式,提升思政教育的精度、效度,加强导学关系的链接感和信赖感。另一方面,要让数智身份与物理身份联动互促,激发全域效能。高校及有关部门等要大力助推多元主体身份的“数智化”,尤其深化师生对数智身份的价值认知、功能认同和应用自觉。在数智多栖场景里,要全面搭建数智身份系统,组建“虚拟团队”“跨职能团队”“多团队系统”等人机协同交互的导学名师团队,依托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建立并投用可识别、可追溯和可存储的动态导学数据库,带动启发性、个性化和泛在式的导学、研学和伴学,整合置纳涵盖丰富生活世界体验的虚拟增强场景,提升成长收获感、价值认同感和生命意义感。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24年度高等教育研究立项重点课题“高校思政工作创新的数字化路径研究”(KT2024036)阶段性成果。】

[ 责编:刘梦甜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阔步迈向网络强国”互联网企业微党课

  • 何以模范 | 北疆文化系列专题片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