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李小芬(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来一直传承的理念,主张以道德秩序构造一个群己合一的世界,在人己关系中以他人为重。”这一重大论断既是理论概括,也是实践要求,更是现实需要。和平性是中华文明的突出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文化传统、精神追求和价值理念。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是认识和理解中华文明的重要基石,是坚定文化自信自强的理论前提。
中华文明的和平性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和合思想
“以和为贵”“睦邻友邦”“天下大同”是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崇高追求,和平、和睦、和善、和祥是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来始终传承的价值理念,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未曾间断的精神血脉。中华民族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具有强大的历史穿透力与时代感召力,不断为中华文明的和平性注入精神力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崇尚和合、求同存异,倡导和平、追求仁爱等思想精华,构成了中华文明和平性形成的深厚土壤与历史积淀。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和合思想不仅仅在人与人交往中得以彰显,还深入到人与自然、人类社会、国家治理、外交国防等方面。“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追求通过扬同容异、聚同化异、尊同纳异来达到“和”的理想秩序。实现人自身的和谐,集中体现为“实事求是、知行合一”,坚持身心两方面的协同;实现人与人的和谐,集中体现为“睦邻友邦、亲仁善邻”,坚持相互尊重的交往之道;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集中体现为“天人合一、万物并育”,坚持尊重自然的文明理念;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集中体现为“执两用中、守中致和”,坚持政通人和的社会理想;实现世界的和谐,集中体现为“天下为公、天下大同”,胸怀天下的人类情怀。这些和合思想为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提供了精神、理论与实践支撑。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着爱好和平的文化基因,主张以历史为镜鉴,反思和平之可贵;以宽容为温床,培育和平之花朵;以坚守为信仰,守护和平之理想。信奉丛林法则、隔绝闭塞、强人从己必将走向灭亡。选择交通成和、共生并进、保合太和才能走向成功。几千年来的和合思想已经深深烙印在中华文明的内涵与特质里,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一思想不仅是中华文明的独特标识,也是世界文明交流与合作的深厚文化基因。回望历史,中国丝绸之路见证了中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地区的文化交流碰撞,对人类文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下,中国与世界的文化交流依然展现着“丝绸之路”的中国智慧,以宽广胸襟尊重不同文明的独特性,主动寻求理念契合点、利益交汇点,为世界和平注入了信心与动力。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脉,具有无比的深度;以中国古老而悠久的历史为积淀,具有无比的厚度。
中华文明的和平性契合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要求
和平性的丰富内涵集中体现在“和”字。“和”中往往有“异”、必须包容“异”,才能称其为“和”,可谓“和而不同”。中华文明的和平性蕴含着“和”的价值观,契合了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本质要求。
首先,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关于全人类解放的科学体系。虽然在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中并没有直接提及和平性,但在其理论旨归中意涵着关于和平问题的深刻忧思。恩格斯主张“用社会和平来反对社会战争”,保障人类生命尊严与安宁。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呼吁无产阶级,在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后要积极争取国际工人团结,实现共产主义,进而解放全人类。共产主义理想蕴含着深邃的世界和平、社会和谐、身心合一的理论与实践智慧。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与实现世界和平同心同向。其次,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共产主义的本质特征和远大理想内在规定了和平性。这一本质特征和崇高理想表达了对和平的不懈追求,充盈着深刻的和平内涵。列宁在《怎样才能结束战争?》一文中强调,“把国家政权转到无产阶级手中,才能保证停止战争。”“才能使人类摆脱战争的惨祸,给人类带来持久和平的幸福。”和平犹如空气和阳光,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离不开和平的外部环境。中国倡导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化包容超越文化霸权,以和平发展超越零和博弈,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主张和平、追求和平、捍卫和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最后,和平性契合了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世界情怀。科学社会主义强调和合共生,主张国际社会的公平正义,倡导践行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这不仅源于世界人民对和平的向往、对公平的追求,更集中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所追求的共同繁荣、共同进步的先进本质,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崇高的人类情怀,体现了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对全球问题的共同担当。中华文明的和平性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代表着人类文明进步发展方向的文明形态,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价值理念的最大公约数。中华文明的和平性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追求,推动不同文明包容共存,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携手世界各国共赴“文明之约”。
中华文明的和平性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创新
中华文明和平性赋予中国式现代化深厚的伦理底蕴,中国式现代化使中华文明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丰富了人类文明家园。中华文明的和平性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
首先,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与本质要求。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以真理对抗谎言、以和平对抗战争。中华文明以其人民性消除了“人”与“物”的对立,以其兼容性解构了西方文明的资本逻辑,以其原创性打破了“国强必霸”的金科玉律,将“资本逻辑”改为“劳动逻辑”,改写了现代文明的理论框架,贯彻了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政治宣言。其次,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与和平国际环境中实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未曾主动挑起过一场战争或冲突,从未侵占过别国一寸土地。历史因铭记而永恒,精神因传承而不朽。在现代化征程中,中国始终以传统为滋养,创新和平理念;以理念为指引,坚守和平承诺;以承诺为准则,构筑和平基石,成功走出了一条独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从封闭落后到开放进步,从农业大国到工业强国,从结构单一到百业兴旺,从数量扩张到提质增效,从瓶颈制约到优势支撑,从经验追随到创新引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化被动为主动、化危机为新机,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历程,大大缩减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时间,打破了后发展国家必然沦为西方附属的怪圈。推动世界和平力量获得新增长,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贡献了建设性力量。最后,中国式现代化以谋求和平与发展为己任具有深远的世界历史意义。中国式现代化不仅立足自身,而且胸怀天下,为人类整体进步作出中国贡献。中国式现代化以其快速的经济崛起,给其他国家提供了合作和发展的机会,为全球繁荣注入了经济动力。“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既追求中华民族复兴,也追求世界共同繁荣,在过去几十年中实现了大规模的减贫目标,改善了数以亿计人口的生活水平,为人类发展事业注入了减贫力量。中国式现代化也通过文化交流与对话,同世界相互交融相互成就,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中华文明的和平性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创新,掀开了人类现代化史上崭新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