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思政引领力、高质量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新工匠”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吴潜涛:增强思政引领力,勇担建设教育强国使命任务】
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吴潜涛指出,强大的思政引领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科学内涵,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在教育强国建设实践中凝聚强大的思政引领力,是时代赋予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责任使命。一方面,要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铸魂育人,着力锻造思政课这一铸魂育人关键课程。要进一步加强党对思政课的全面领导,凝聚各级党组织协同推进思政课建设的合力;要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创新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融入思政课教材的内容结构、叙事逻辑和呈现方式,实现理论体系向教材体系的创造性转化,充分发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作用;要守正创新,完整准确把握好思政课的本质,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推进新时代思政课教学体系建设;要抓好关键力量,不断推进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制度化、体系化、规范化。另一方面,要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人才培养体系,着力构建新时代立德树人大格局、新格局。要以“大思政课”拓展全面育人新格局,把思政课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更好了解国情民情,坚定理想信念;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深入挖掘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功能,使各类课程都与思政课协调配合、同向同行;要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实现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与思政课程同频共振;要强化网络育人功能,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推动思政教育课程和工作内容革新、方法革新、样态革新,培育网络思政教育特色品牌。
摘编自《光明日报》
【赵长茂:提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和支撑】
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教授赵长茂表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特别需要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对外开放体制机制等体制机制的构建和完善来提供动力和支撑。第一,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通过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通过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完善人才自主培养机制,加快建设国家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台。第二,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通过政策统筹协调,加强短期政策和长期政策的衔接,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宏观政策取向的一致性;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增加地方自主财力,拓展地方税源,适当扩大地方税收管理权限,适当加强中央事权、提高中央财政支出比例。第三,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打造透明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深化外贸体制改革,打造贸易强国制度支撑和政策支持体系;深化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依法保护外商投资权益;优化区域开放布局,打造形态多样的开放高地;完善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加强多边合作平台建设。
摘编自《解放日报》
【陈若松:找准发力点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工业大学基地首席专家陈若松认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产业体系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核心,是决定大国兴衰的关键因素。着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将贯穿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全过程,要从促转型、强优势、增动力三个方面持续发力。一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必须抓住制造业这个“牛鼻子”,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将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制造业深度融合,积极稳妥推动关键领域节能降碳技术改造,逐步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发展。二是巩固优势产业领先地位。推动优势产业延链,带动其他产业创造新的竞争优势,让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构建产业链协同发展机制,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把扩大内需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机结合起来,支持新产品和新技术在国内大市场迭代优化升级。三是增强产业创新内生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产业创新内生动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以数据为关键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为重要载体,以技术融合为创新途径,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
摘编自《经济日报》
【林刚:培育“新工匠”,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江苏旅游职业学院院长林刚认为,一定程度上讲,“新工匠”是驱动新质生产力生成和发展的主体性力量。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与社会经济发展高度同频、紧密衔接的教育类型,肩负着为新质生产力培养“新工匠”的重任,发挥着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性支撑作用。一方面,培育“新工匠”,重在强化数智赋能,促进学生精技强能。教学内容方面,高职院校要围绕数智时代催生的新业态、新职业、新岗位,主动适应新质生产力变化要求,动态更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不断提高“新工匠”培养目标的达成度;教学方法方面,要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融入课程设置、专业实践等各环节,建立丰富、优质的数字化专业资源库,通过虚拟实验室、远程协作工具等搭建数字化实训平台,逐步培养学生在数智环境中运用先进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科技知识技能转化为数智化的劳动工具与数据化的劳动资料,加速提高生产力。另一方面,培育“新工匠”,贵在深化产教融合,重塑协同育人生态。要坚持“办学能力高水平、产教融合高质量”的导向,通过建构共商专业建设、共订培养方案、共构实训基地、共推资源开发、共组“双师”团队、共建服务平台、共评培养质量、共促学生就业等机制,重塑高职院校、政府、行业、企业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产教协同育人新生态,促使“新工匠”培养成效与数智时代新质产业发展同频。
摘编自《新华日报》
(光明网记者 赵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