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规划战略、涉外法治建设、志愿服务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杨静: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坚持系统观念】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杨静认为,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离不开高水平经营主体的塑造、高效率市场机制的构建、高标准市场体系的建设。各类经营主体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微观基础,没有高水平经营主体这一微观基础,就难以形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塑造高水平经营主体的关键是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市场机制是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机制,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可以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市场体系是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转载体,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可以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坚强支撑。以系统思维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将高水平经营主体、高效率市场机制、高标准市场体系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三者有机统一、相互促进,将有力推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障经济社会行稳致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不竭动力。
摘编自《人民日报》
【吴红梅:强化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院长吴红梅指出,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种重要方式。发展规划集中体现党的执政理念,是全局之计、长远之计,是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性战略规划。当前,“十五五”规划前期谋划工作正在推进,我们要更好强化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同性,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有力支撑。发展战略是发展规划的首要内核,增强战略谋划能力尤为重要,要突出前期研究的基础支撑作用,立足高质量发展要求,围绕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性全局性问题,全面系统开展调查研究,准确把握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发展规划的有效落地,需要一套推得动、落得下的支撑体系,重大平台、重大项目、重大改革、重大政策,是把发展规划确定的重点任务落实落地的有力载体。建立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并形成融合贯通的协调机制,是强化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提升治理能力的题中之义。发展规划贵在坚持、重在执行,一经发布必须按照既定目标推进实施,这既是维护规划严肃性和权威性的必然要求,也是强化规划全生命周期管理的重要抓手。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坚持依法制定规划、依法实施规划,是推动发展规划落地见效的重要支撑。
摘编自《经济日报》
【赵炳昊:加强涉外法治建设,提升涉外法治工作水平】
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副教授赵炳昊指出,涉外法治事关我国对外开放和外交工作大局,应在扩大开放中推进涉外法治建设,更好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法治既是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制度保障,也是营造一流营商环境的关键基础。在当前经济全球化与多边合作面临挑战的背景下,坚持以法治为基础推进对外开放,是我国构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的核心路径。在扩大开放中推进涉外法治建设,有利于塑造公平竞争环境、提升国际影响力。推进涉外法治建设可以增强对外开放的法治保障力。只有在立法、执法、司法等多层面形成涉外法治工作大协同格局,才能助力高水平对外开放、有效维护国家安全与发展利益。涉外立法方面,统筹国内法治与涉外法治,坚持立法先行,增强立法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时效性,发挥立法引领和推动作用,抓紧出台应对逆全球化浪潮带来的风险挑战的基本涉外法律制度。涉外执法层面,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至关重要,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跨境法律问题,应及时强弱项、补短板。涉外司法方面,重在依法平等保护中外权利人合法权益,提高涉外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涉外司法审判质效,树立我国司法公正形象,形成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涉外法治话语权。
摘编自《光明日报》
【袁方成:志愿服务为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动力】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袁方成认为,在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志愿服务已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为优化治理结构、提升治理效能提供了新的动力源泉和实践路径。当前多元化社会需求、资源配置不均衡以及治理主体多元化等因素,对志愿服务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需求的多元化要求志愿服务体系具备更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资源配置不均衡的现实则要求志愿服务体系优化资源整合和调配能力,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则进一步要求志愿服务体系强化协同治理能力。面对这些新挑战和新要求,志愿服务体系建设需要系统性思维和创新性方案。其战略目标是构建并完善一整套以党的领导为核心、政府支持为保障、多方力量广泛参与、制度系统完备、运作规范有序、发展动力强劲的志愿服务体系。在这一战略目标指引下,构建需求导向的精准服务机制成为志愿服务体系建设的当务之急,资源整合与调配机制的优化同样至关重要,多元主体协同治理能力的强化也不容忽视。同时,推动志愿服务体系的智能化升级势在必行。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
(光明网记者徐倩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