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五统筹”、人工智能、政治学、新质生产力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赵振华:做好经济工作要坚持“五个统筹”】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经济学教研部主任赵振华认为,“五个统筹”既是做好经济工作必须坚持的原则,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方法论。必须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经济秩序。市场和政府之间不是对立的替代关系,而是相互补充、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的关系。必须统筹好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需要各种生产要素组合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有机衔接,其最主要的任务是实现供给侧有效畅通,凭借强大的有效供给能力打通循环堵点、消除瓶颈制约,并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扩大有效需求。必须统筹好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只有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发展新兴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才能更好地淘汰落后产能,才能顺利地实现“腾笼换鸟”。必须统筹好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的关系,全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综合运用财政、货币、产业、价格、就业等政策,优化各类增量资源配置和存量结构调整,释放各种生产要素特别是创新要素的活力,促进闲置资源优化利用,加快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经济效益最大化,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统筹好提升质量和做大总量的关系,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只有统筹好提升质量和做大总量的关系,才能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基础,才能做大“蛋糕”、增进民生福祉,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优势和战略主动。
摘编自《经济日报》
【周文:进一步激发中国经济发展新动能】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周文认为,要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改造,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谋划未来产业,以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为着力点,推进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一是聚焦原创性技术创新突破。新质生产力发展所需的科技创新,不是一般的科技创新,而是更能够推动生产力现代化的、“从0到1”首创的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二是聚焦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生产要素畅通流动、各类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潜力充分释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是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前提。必须以全面深化改革破除各种形式市场分割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形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夯实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市场基础。三是聚焦传统产业深度转型。必须以国家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以数智技术、绿色技术等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并且强化环保、安全等制度约束,不断推动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协同发展,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产业基础。四是聚焦推动数实融合发展。必须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完善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政策体系,以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发展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创造新的支撑点。
摘编自光明网
【焦豪:“人工智能+”行动推动数字创新生态建设】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焦豪认为,“人工智能+”行动以生态思维加强未来产业各主体的协同发展,推动未来产业的迭代升级以及科技创新的扩散,助力未来产业数字创新生态建设。“人工智能+”行动推动未来产业生态中不同利益相关者互惠共生,形成融合创新发展模式。“人工智能+”行动贯穿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品开发全过程,基于海量数据帮助各利益相关者预测前沿技术创新的发展轨迹,并辅助决策数据、技术和人才等创新要素的最优组合,在充分释放原创性科技成果商业价值的同时,构建协同共赢的数字创新生态。“人工智能+”行动拓展未来产业生态的数字创新边界,打造融通发展的创新联合体。“人工智能+”行动基于大模型、大数据、大算力等技术精准匹配数字创新生态中各参与者的创新需求,不断拓展未来产业创新边界,培育更多独角兽企业和瞪羚企业。“人工智能+”行动有助于实现多方参与的未来产业数字创新生态的有效治理。“人工智能+”行动作为一种新型科技创新组织模式,以脑机接口、生物制造、未来显示、深地深海等未来产业渗透医疗、教育、能源、文化等领域,吸引更为广泛的社会公众加入数字创新生态中,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带来社会效益。
摘编自《光明日报》
【郭道久:中国特色政治学要回答好时代之问】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中国政府发展联合研究中心研究员郭道久认为,回答好时代之问,中国特色政治学主要着力点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回答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这一根本性问题。构建中国特色政治学,就是要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来源、思想内涵、本质特征、基本方略、发展前景等重大主题,解决走什么路、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要问题,科学总结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等重大理论。二是回答好中国特色政治制度的比较优势问题。制度本身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关键在于必须适合国情。中国特色政治制度,是适合中国国情、能够解决中国问题的制度。这就是政治制度的比较优势所在。三是回答好中国国家治理实践如何创新发展问题。国家治理的过程,就是在一定的政治制度安排下,由不同的国家治理主体借助一定治理工具、采取治理措施去治理目标的过程。显然,国家治理会受政治制度、治理理念等因素的影响,因而也会产生不同的国家治理模式。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国家治理实践,具有显著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政治学必须对此予以总结,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理论。四是回答好中国式现代化如何推进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问题。中国特色政治学需要充分阐释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概念内涵、制度结构、运行机制、显著优势、世界意义等,在深刻总结中国式民主经验的同时,为世界各国提供可资借鉴的民主发展模式。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
(光明网记者 李彬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