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总结2024年经济工作时将“必须统筹好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列入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把“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2025年要抓好的重点任务之一。可以说,“新质生产力”将是贯穿2025年经济发展的关键词。那么,发展新质生产力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又要避开哪些“误区”?又该如何打通发展中的卡点堵点?针对这些关键问题,光明网特邀复旦大学特聘教授、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周文进行解读。
光明网:新质生产力是2024年中国经济热词,也代表着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您怎么看待“新质生产力”这一命题的提出?
周文:今天,新的物质生产力正在信息化、智能化等条件下形成。马克思曾说“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邓小平同志也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力的跃升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当关键性技术实现突破、发生质变时,必然引发生产力核心因素的变革,从而产生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实现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突破而产生的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新质生产力重要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发展,开拓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带来了一个发展命题,也是改革命题。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不是偶然的,而是我国立足于长期的经济建设实践以及现阶段发展格局变动而形成的。加快形成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新质生产力,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是新时代我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因此,要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改造,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谋划未来产业,以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为着力点,推进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光明网:当前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问题在哪?
周文: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最大短板在于原创性技术创新突破的不足。最大的问题是创新的体制机制。当前我国的前沿性、基础性、原创性技术创新及其能力已经有了很大提高,但目前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高精尖技能人才与创新人才仍相对短缺,基础研究领域与前沿科技领域存在明显短板和弱项。当前,我国科技体制仍存在一些突出短板,一些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还没有破除,难以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实现顺畅的创新必须要健全创新的体制机制,因为创新往往需要付出代价,没有好的容错纠错体制,很难实现创新。
人才资源是新质生产力形成过程中的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能动因素。如何聚集人才资源也是一个大问题。人才是百年大计。在数字信息时代下,新兴技术和未来技术的创新需要以掌握信息技术为主体、具备多维知识结构的人才为重要支撑。同样,推动新技术转化为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促进传统产业向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均需要大量创新型、知识型人才持续供能。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也是一个难题。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合理清晰的产业发展规划、出台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促使产业发展质量和生产力水平稳步提升,市场则能够依靠价格、供求、竞争机制,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使产业发展的创新动能得到释放。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有机结合、协同发力,才能更好地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但是,政府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不是更多发挥政府作用,如何把握好政府作用的度,是一个难题。政府错位、越位都有可能影响市场作用发挥。从长期来看,政府作用的规范性问题是一个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与此同时,如何提升政府特别是干部的经济领导能力,也是一个极需引起重视的问题。
光明网:各地在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中,有哪些误区值得高度关注?
周文:警惕单打独斗与孤军作战。新质生产力是集群概念。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高度重视集群发展,特别是做好产业集群错位分工与合理布局。构建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集群生态,一方面要鼓励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发挥技术引领和带动上下游企业共同发展的“领头羊”作用;另一方面引导核心零部件、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等供应链企业往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形成有序竞争、相互促进的共生共赢格局。发展新质生产力,人人有责,个个有份。但是要明确好主角与配角,做不了主角,就做好配角。不能个个都做主角,个个都争主角的结果是必然造成混乱。
警惕“一刀切”与一种模式。要加强国家统筹和重大战略区域布局,避免各地违背比较优势和当地实际盲目进行重复建设。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不可能只有一种模式。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资源禀赋和发展水平千差万别,发展的重点难点不尽相同,发展新质生产力时不能简单套用单一发展模式搞“一刀切”。“一刀切”做法不仅无法有效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还可能造成资源浪费、效率低下,甚至阻碍创新。必须因地制宜,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探索多样化有效的模式、路径。
警惕急功近利。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项长期任务、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科学谋划、统筹兼顾,需要持之以恒地推进和创新,也需要坚持稳中求进、保持战略定力,不能搞“急功近利”“急风暴雨式”的推进方式。急功近利的推进往往追求短期效益和表面成绩,缺乏长远规划和持久性,容易导致资源浪费和影响新质生产力发展,无法为新质生产力的深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也无法形成持续的发展动力。
光明网:我们应该找准哪些着力点,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
周文: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谁布局得早、推进得有力,谁就有望占据未来竞争制高点、获得发展主动权。
一是聚焦原创性技术创新突破。新质生产力发展所需的科技创新,不是一般的科技创新,而是更能够推动生产力现代化的、“从0到1”首创的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面对美国等西方国家构筑“小院高墙”、拉起“科技铁幕”,对我国的技术封锁与遏制持续升级,我国所面临的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领域“卡脖子”技术问题亟待破解,这不仅是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关键所在,而且事关保障国家安全和未来发展。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提高原始创新能力,把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从而筑牢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根基。
二是聚焦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生产要素畅通流动、各类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潜力充分释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是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前提。当前,我国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已取得初步成效,但市场分割仍然存在,阻碍了以市场推动科技创新的整体效能。因此,必须以全面深化改革破除各种形式市场分割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形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夯实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市场基础。
三是聚焦传统产业深度转型。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创新,载体是产业,其形成和发展离不开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支撑,其中不仅需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更需要推动传统产业的深度转型。我国传统产业体量庞大,在制造业中占比超80%,传统产业转型问题关乎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全局。必须以国家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以数智技术、绿色技术等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并且强化环保、安全等制度约束,不断推动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协同发展,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产业基础。
四是聚焦推动数实融合发展。数字经济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型经济形态,正成为全球产业发展与变革的重要引擎,其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是当前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总体来看,我国数字经济与传统实体经济发展无论从规模、质量、效益各方面来看都处于世界发展前列,但在数实融合发展上还有待提高,体现在融合渗透不足、融合发展不均衡、融合面临安全风险等方面,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必须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完善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政策体系,以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发展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创造新的支撑点。(光明网记者刘梦甜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