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调查研究、民营企业、消费潜力、法治高校建设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欧阳辉: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用好调查研究“传家宝”】
人民日报出版社副社长欧阳辉表示,调查研究是我们党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和获得真理的方法论。胸怀“国之大者”、心系民之关切,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理解和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的重要论述,切实弄清楚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弄清楚基层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加以研究和解决,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注入强劲动力。一方面,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只有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开展高质量的调查研究,把问题的表现形式、形成原因和危害性等搞清楚,辨明哪些是思想观念方面的问题、哪些是体制机制的问题、哪些是能力不足的问题,才能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有的放矢推出有效举措,在解决问题中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另一方面,坚持优良作风和科学方法相促进。深入学习贯彻《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就要坚持优良作风和科学方法相促进,拥抱更美好的智能时代,运用人工智能等技术,增强调查研究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同时,坚持常态化和制度化相协调。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关键在真抓,靠的是严管。应在具体实践中不断完善调查研究制度,切实抓好贯彻落实,不断提高调研质量,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制度保障。
摘编自《人民日报》
【王永贵、马双:释放消费潜力,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浙江工商大学校长王永贵、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马双指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列为当前经济工作重点任务之首,凸显出提振消费的关键作用。我们要顺应趋势,持续增加消费新供给,提升消费能力,优化消费环境,释放消费潜力,为经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注入强劲动能。一是提高居民消费能力。释放劳动、知识、技术等生产要素潜力,加快构建以技能和贡献为导向的薪酬分配制度,丰富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来源,促进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提升城乡居民消费能力,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二是扩大入境消费和进口消费。要大力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扩大入境消费和进口消费,支持首发经济发展,引领全球消费趋势,不断优化国际化消费环境。深化人工智能研发应用,推动国内消费平台全球化布局,链接国际市场新需求和国内科技创新应用。三是培育智能化新型消费。要深入实施数字消费提升行动,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进一步提升政策效果,把更多智能消费品纳入支持范围,持续释放数字消费潜能。积极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持续推广“营销智能+消费”,不断提升消费能级,以高质量消费引领产业创新升级,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四是形成绿色低碳消费方式。推动绿色产品高质量供给,发挥财税、金融和投资政策引导作用,提升经济发展“含绿量”,支持绿色低碳技术和产业发展,加速构建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迹管理体系与碳标签认证机制,促进绿色消费市场健康可持续发展。五是发展高品质精神文化消费。要持续提升文化服务和产品供应机制,支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和合理利用,丰富数字文化内容产品和服务供给,强化文化与科技融合,培育更多具有创新、跨界等特点的新型融合消费业态,增强供需适配性。
摘编自《经济日报》
【曹东勃:推动民营企业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
上海市民营经济研究会副会长、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曹东勃指出,伴随改革开放伟大历程,民营经济由小到大、由弱及强,不断发展壮大,为振兴国家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出巨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强调,“希望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胸怀报国志、一心谋发展、守法善经营、先富促共富,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这为进一步推动民营企业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其一,要胸怀报国志。随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产业链加速重构、大国博弈和科技竞争持续深化,民营经济正迎来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要在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绿色发展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助力国家提升战略竞争力。其二,要一心谋发展。新时代新征程,更加需要民营企业抓住数智时代的发展契机,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新赛道寻求新的突破,形塑新的市场竞争力。民营企业家要将企业发展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在坚守主业、做强实业的过程中,积极投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等国家战略。其三,要守法善经营。守法经营是民营企业健康发展、行稳致远的基础和底线,新时代新征程,民营企业更要坚持诚信经营、依法纳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其四,要先富促共富。先富促共富体现了民营企业家的社会担当,作为“先富起来”的群体,其在时代发展洪流中形成累累硕果的同时,有责任通过产业投资、创造就业、公益慈善等方式,助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摘编自《光明日报》
【王开宇:以弘扬法治精神为要义,推进新时代法治高校建设】
吉林财经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吉林省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基地研究员王开宇表示,2017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切实推进法治高校建设,能够更好完成高校的五种职能,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精神于个人而言至关重要,承载着成长与奋斗的勇气;于民族而言,是民族自我意识与民族本体文化的自我认同;于国家而言,“国无精神则不强”。所以,法治精神可被看作法治高校建设的灵魂所在。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能够进一步纯洁社会风尚,提高全民法治素养。高校管理者在推进法治高校建设中应该自觉弘扬法治精神,充分运用法治思维,在管理中要充分体现法律的主旨要义,即保障师生的权益和维护高校的良好秩序,促进高校良性发展与进步。法治高校建设中,要在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导下,弘扬法治精神,同时也要进一步推动高校内部深化改革的制度建设。另外,在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导下,有序推进法治高校建设,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师生的主体地位,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不断探索与完善法治高校建设,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
(光明网记者 赵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