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县域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承载着全国半数以上人口和超三分之一的GDP。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因地制宜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这是统筹新型城镇化与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县域高质量发展”主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发展县域富民产业具有多重现实价值
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与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和必然选择。中国农业大学国家乡村振兴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左停在《光明日报》撰文指出,发展县域富民产业是在我国乡村振兴战略进入新阶段背景下促进城乡融合的重要载体和切入点,对于激活县域发展比较优势、扩充县域就业容量、增强共同富裕带动作用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县域是发展富民产业的适宜经济单元,已经具有相对系统的金融、市场、物流、保险等社会经济服务体系,具备一定的人口和消费规模,同时有一定的人才等要素集聚,是城乡要素配置的“枢纽”,在承接城市经济要素转移、下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另一方面,县域是发展富民产业的适宜行政单元。发展壮大县域富民产业,有利于扎实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系统性提升县城在拉近城市与乡村距离、聚散关键发展要素、引导公共服务资源下沉等三个方面的节点功能,通过体制机制变革充分发挥县城、小城镇与乡村的近距离优势,实现资源要素的充分互动及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的充分共享,实现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因此,发展县域富民产业,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目标。【详情】
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
一号文件将“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独立成章,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因地制宜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相呼应,也是以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引领乡村全面振兴的具体体现。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国家乡村振兴研究院副院长林万龙在《经济日报》指出,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一个关键词是“县域”,应从县域视角布局乡村产业体系。乡村和城镇之间的产业联系日益紧密,应跳出乡村视野,在县域范围内规划产业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三产融合发展。还有一个关键词是“富民”,应从走向共同富裕视角创新乡村产业发展模式。一个成功的乡村产业发展模式,其标志有二:一是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强,能可持续发展;二是产业的联农带农能力强,能带动城乡居民收入和就业增长。要在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框架下,创新乡村产业发展模式,通过就业吸收、保底分红、入股参股、服务带动等方式,让城乡居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由此,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需加强统筹谋划,优化支持政策。一是拓展产业发展政策支持范畴。二是强化产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三是建立健全产业联农带农机制。四是统筹产业发展与城乡建设规划。【详情】
坚持“错位发展、串珠成链”
各县域在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区位条件、文化传承、生态功能等方面存在差异,是形成独特比较优势的客观基础,决定了其必须立足自身实际,走特色化、差异化的发展道路。浙江大学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董雪兵在《人民日报》撰文指出,“错位发展、串珠成链”,是在深刻洞察县域发展实际的基础上提出的,要求各县域立足差异与比较优势,科学研判自身功能定位与主攻方向,从而精准施策、扬长补短,破解难题、塑造新优势。“错位发展”的关键在于精准把握并充分发挥县域的比较优势,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对于县域而言,“错位”首先必须深深植根于自身的“家底”,即独特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区位条件等“显性优势”以及文化积淀、生态环境、营商环境、社会治理效能等“隐性优势”。同时,“错位发展”更需秉持发展眼光和创新思维,不仅要立足当前“有什么”,更要前瞻性谋划“能发展什么”“应发展什么”,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区域发展格局、城市功能疏解、乡村全面振兴需要和市场前沿,积极培育“人有我优、人优我强、人强我新”的动态比较优势和竞争胜势,将潜在优势有效转化为产业竞争力与市场效益。“串珠成链”是运用系统思维,将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珍珠”(县域特色产业)有效串联、协同整合,形成价值倍增的“项链”(区域产业集群或经济带),将分散的比较优势凝聚为区域整体竞争优势。当前,县域“错位发展、串珠成链”的一个关键方向是从要素驱动型转向创新驱动型发展。【详情】
打造更多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增长点
县域经济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县域产业是县域经济的基础性支撑,县域产业高质高效是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性目标。要在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上奋发有为,推动县域产业错位发展、串珠成链,促进区域城乡共同繁荣。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梁伟军在《湖北日报》撰文指出,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的错位发展思维,发展优质高效产业,是县域经济发展壮大的根本出路。首先,要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抢抓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机遇,分类推进、特色发展县域经济。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区别评价的思路,立足各地资源环境综合承载能力,建设块状特色产业集群和重点产业链,带动形成“一县一品”“一业一品”,做大做精特色产业,做优做强块状经济,打造更多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增长点。其次,要培育根植性主导产业。各县要因地制宜发展“搬不走、稳得住”的根植性主导产业。再次,要发挥优质企业带动作用。落实“链长+链主+链创”机制,坚持“外引”与“内培”、“壮大”与“育小”并重,紧紧围绕产业集群,精准引进一批重点企业、推进一批重大项目。此外,要做强农业产业链供应链。充分发挥供应链平台作用,推动重点领域供应链平台与县域产业集群深度对接,更好开拓市场,同时可以支持建设一批有影响力的区域公用品牌。【详情】
(光明网记者 刘梦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