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于畅(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
未来产业是由前沿技术驱动的,当前处于孕育萌发阶段或产业化初期,具有显著战略性、引领性、颠覆性和不确定性的前瞻性新兴产业,代表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重塑全球科技创新和产业经济格局的先导力量。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代信息、先进制造、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技术呈现多点突破态势,重大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布局建设未来产业迎来历史性机遇,需要我们把布局建设未来产业作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不断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积极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人才是关键。可以说,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了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优势和主导权。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人才资源总量、科技人力资源、研发人员总量均居全球首位,发展未来产业具备一定的人才基础。但也要看到,未来产业的前沿性、探索性特点,决定了其需要一批能够在颠覆性科学认识和技术创造方面做出重大突破的拔尖创新人才,特别是善于跨界融合的复合型创新人才、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及以卓越工程师为代表的工程技术人才和以大国工匠为代表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而我国自主培养的拔尖创新人才和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相对不足,人才使用和评价对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的激励不够,人才创新创业环境还有待优化。
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需将培养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作为教育优先发展、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任务,努力培养更多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按照适度超前引领产业发展的要求,建立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的高校学科设置调整机制,鼓励高校设立未来技术学院、未来技术实验室、未来产业研究院等教学和科研机构,推进学科深度交叉融合,构建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探索把“超常”教育纳入国家教育事业体系,支持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设立基础学科班、国际一流科学家领衔的英才班,制定以自由探索为导向的培养计划,让更多怪才、奇才脱颖而出。
加强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完善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机制,强化产教供需对接,聚焦未来产业发展所需的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及时调整高校专业设置、课程模块和教学方式。深化高校工程教育改革,加大理工科人才培养力度,探索实行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工科人才的有效机制,鼓励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过程。探索中国特色工程师培养体系,建设一支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师队伍,为未来技术产品化、产业化储备工程师力量。
完善人才使用和评价机制。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为基础性、前沿性重大创新突破提供长期稳定的科研经费支持。加大对职业早期青年科技人才的普惠性支持,提高青年科技人才项目在国家研发计划中的比重,减少青年科技人才的后顾之忧和“科研温饱烦恼”。树立以学术贡献和创新价值为核心的评价导向,强化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在科技人才评价中的分量,适当延长对基础研究、前沿应用研究成果的评价周期。针对交叉学科项目、前沿探索项目的发展和应用,探索建立非共识评价、颠覆性评价等非常规评价体系,营造鼓励原始创新和甘于坐冷板凳的研究氛围。
加大前沿领域紧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实施更加积极开放的人才政策,推动人才引进政策体系从“筑巢引凤型”向“以才育才型”转变,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全球人才招聘制度,聚焦未来产业急需人才,公开招聘世界一流科学家、国际顶尖工程技术人才,鼓励在国外工作的研究人员回国服务,在人才待遇、发展空间、服务保障等方面留住人才。加快实施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通过设立面向全球的科学研究基金、启动重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等方式,拓展高层次人才引进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