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制造强国、信息传播、田野调查、乡村振兴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盛朝迅:加快建设制造强国】
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盛朝迅认为,要加强政策协同,一体推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快建设制造强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物质技术支撑。高端化是制造业发展的必然方向。加快建设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制造领域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以技术创新引领新领域新赛道产业发展、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大对重大装备和关键产品的支持,突破制造业关键核心技术、基础零部件、基础材料等瓶颈短板,支持首台首套首版次自主创新产品市场应用。加强质量、品牌、标准和市场渠道建设,支持制造业企业向产业链上游研发设计和下游服务环节延伸,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智能化是赢得国际竞争优势的新赛道。加大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智能制造关键技术研发投入,突破核心技术瓶颈,加快研发智能装备和工业软件,提高智能制造自主可控能力。要在市场准入、要素配置等方面创造条件,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金融支持、平台支撑、人才培训等政策手段,降低中小企业智能化转型成本,支持中小企业大胆创新。加快制定与智能制造相关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统一数据格式、接口规范和通信协议,促进智能制造系统的互联互通和协同发展。绿色化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要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推动技术、装备、产业、体系协同发力,促进制造业全链条绿色低碳转型。
摘编自《学习时报》
【郭友兵:守护构建精神世界、理解生命价值的能力】
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郭友兵认为,社交媒体平台、即时通信软件、短视频应用、资讯聚合工具带来信息洪流,蕴含着一种深层的、具有解构性质的力量。这种弥漫的“碎片化生存”,不仅改写了信息传播的底层逻辑,更在微观层面悄然重构人类的精神结构与认知图式。个体作为守护精神深度的首要行动主体,重掌“注意力主权”刻不容缓。这要求个体从被动的信息消费者转型为数字生活的清醒驾驭者——实施有意识的“认知资源管理策略”,为移动应用设定严格的功能边界与使用时限,主动为深度阅读、系统性学习、艺术审美、凝神反思以及基于现实生活的真实互动预留不受干扰的“认知静默时间”。专注能力的恢复性训练需要刻意练习,通过正念冥想实践、深度阅读习惯养成、坚持“单任务处理”认知模式,逐步修复被碎片化进程损伤的持续性专注能力。作为形塑信息环境的关键力量,技术平台与信息服务提供商,必须超越商业价值最大化的单一价值取向,承担起与其影响力相匹配的社会责任。相关部门应严格落实《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确保法规条文落到实处,为青少年营造清朗健康的网络环境。在社会层面,应积极倡导对深度思考能力与严肃文化内容的尊重,鼓励文化机构、主流媒体、知识传播平台创作传播优质内容,共同抵御过度碎片化、泛娱乐化对文化生态的侵蚀。
摘编自《光明日报》
【陈思宇、田明孝:人工智能不能取代田野调查】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浙江学刊》编辑部副研究员陈思宇、研究员田明孝认为,AI在数据分析效率和复杂建模领域带来了社会科学研究的新突破,跨越时空距离的研究方法得到进一步的开发与应用,但是,数字工具分析无法代替社会事实观察,人工智能无法取代人们对事物之间联系的思考与想象。依托田野调查,我们能够更具深度且真实地认识社会和我们自己。研究者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收集到大量分散化的材料,但证实、归类与利用的责任都归属于研究者本人,研究者作为主体应对材料进行全局把握与优化。这就要求研究者返回现实生活进行验证,在田野调查的“实体空间”中观察、联系“现实世界”,增加研究者作为行动者对于巨量研究材料的解释力与掌控感。人工智能研究工具能够帮助统计各种详细的相关数据与指标,但现代化并非抽象的从落后到先进的线性演化过程,在现代化发展的不同阶段,社会主体与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发生着多重变化,仅靠理性分析无法洞察中国社会变迁的内容和多层意蕴。研究者在访谈和观察中挖掘他者的日常生活逻辑,思考田野经验与经典社会理论之间的关系,理解、重现与追溯文化密码,同时加入自身朴素的价值与情感理解,继而深描一幅幅生动的、渗透着文化传递与文明传承的“他处”画卷,最终实现人与文化、社会之间的互动与交融。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
【冯丹萌:发展乡村富民产业,推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冯丹萌认为,发展乡村富民产业是推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环节,也是强化县域经济内生动力的重要途径,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城乡不断融合,乡村产业发展的本质是要构建一个空间互补、交通互联、服务共享的一体化空间。第一是内圈层,即中心城区或城市中心区,以第三产业为主,商业、金融、服务业高度密集。第二是中圈层,即城市边缘区,以二产为主,并积极发展城郊农业。第三是外圈层,即城市影响区,土地利用以农业为主,是城市的水资源保护区、动力供应基地、假日休闲旅游之地。发展壮大惠民产业,需要前瞻性布局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有条件的地方,要适度发展乡村文化、旅游、康养、运动体育、仓储等产业。县域作为联结乡村和市场的重要载体,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核心抓手。我国县域数量多、类型复杂,各县域在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区位条件、文化传承、生态功能等方面存在差异,也决定了县域产业的多样化发展模式。在这一背景下,乡村只有结合自身特点,打造特色产业,才能有效实现增收致富。促进实现共同富裕,通过发展产业带动农民增收是关键。通过空间格局扩大提升产业规划的战略性,通过生产要素集聚达到产业效应的提升,通过多主体联合合作达到联农带农的切实效果。
摘编自《光明网》
(光明网记者 李彬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