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坚持不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首页> 理论频道> 理论综合 > 正文

坚持不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作者:刘正妙(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教授);谭幸(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科技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系统性、基础性工程,需要久久为功、持续发力,不断开拓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凝聚同心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伟力。

  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进程中,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形成了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民族理论和政策体系,各民族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团结进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作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原创性论断,巩固和拓展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党的民族工作取得了新的历史性成就。从雪域高原到塞外草原,从天山南北到西南边陲,各民族群众生活蒸蒸日上,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中华民族正以一系列无可争辩的实践事实,持续向世界展示着“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生动景象,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深刻的根基、强大的支撑、充足的依据。

  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是尊重历史、符合国情、顺应人心的。新时代新征程,要准确把握党的民族工作新的阶段性特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引导各族人民始终把中华民族利益放在首位,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实现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民族根本利益,确保在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上行稳致远,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我们要推动文化强国建设,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不但塑造了各民族血脉相融、骨肉相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多元一体、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更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顺应中华民族从历史走向未来、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多元凝聚为一体的发展大势,深刻理解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

  中国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实践中共同创造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团结的基石,是和睦之魂。一方面,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充分汲取各民族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引导各民族将中华文化内化为共建、共有、共享的精神家园。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决定着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发展方向。“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要面向群众加强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教育,用共同理想信念凝心铸魂;深入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研究和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和时代价值,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和运用中华文化特征、中华民族精神、中国国家形象的表达体系,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中华文化认同。

  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就是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引导各族群众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浸润感染和中华文化的洗礼淬炼中,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大力推动各族群众逐步实现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形成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牢固精神纽带,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精神和文化基础。

  以中华民族大团结促进中国式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以中华民族大团结促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只有引领各民族把自身命运同中华民族命运紧紧连接在一起,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推动各族人民相互尊重、彼此兼容、共建共享、患难与共,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最深厚的力量。

  科学定位民族地区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使命任务,完善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支持民族地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提升自我发展能力。推动民族地区找准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切入点和发力点,优化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支持民族地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完善沿边开发开放政策体系,深入推进固边兴边富民行动,努力维护边境安全,实现边民团结、边防稳固。顺应各民族人口大流动、大融居的趋势,有序推进民族地区与中部地区、东部地区各族群众跨区域流动。统筹城乡建设布局规划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积极营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

  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健全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体系。将民族事务治理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依法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坚决防范民族领域重大风险隐患。全面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管好守稳意识形态阵地。健全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风险隐患的体制机制,提升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引导各族干部群众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提高做好民族工作的本领,为推进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出应有贡献。

  (本文系湖南省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社会治理研究”(2021ZDAM04)阶段性成果)

[ 责编:李彬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提高粮食生产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 如何理解货币政策的“适度宽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