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践行“两山”理念、教育强国建设、网络平台企业参与社会治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郇庆治:推动经济社会绿色化、低碳化成为践行“两山”理念的重要抓手】
北京大学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主任、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郇庆治指出,对于“两山”理念的核心要义,可从两个层面来理解和把握。理念层面上,强调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正确处理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实践层面上,积极探索推广“两山”转化路径,选择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先行先试。因此,深入践行“两山”理念,要深刻理解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让自然生态得以休养生息,让子孙后代既能享有丰富的物质财富,又能遥望星空、看见青山、闻到花香。具体来看,推动经济社会绿色化、低碳化成为践行“两山”理念的重要抓手,而生态经济化和经济生态化是主要路径。在这方面,最为典型的是各地创造性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围绕自然生态资源资产化、资本化、产品化、品牌化,浙江丽水、福建南平、江西抚州、云南普洱、甘肃康县等地创新实践,涌现出诸多生动案例。如今,“两山”理念深入人心,推动“两山”转化的新模式、新形态不断涌现,数字经济、人文经济等加快融入实践探索。部分地区已开始通过数字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绿色低碳发展,提升生态环境智慧治理水平,持续拓宽“两山”转化路径。在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今天,生态环境的支撑作用越来越明显。深入践行“两山”理念,要持续推进且不断深化,让绿水青山不断变成金山银山,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摘编自《经济日报》
【刘璞:法治保障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必由之路】
西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教授、教育立法研究基地执行主任刘璞强调,法治保障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必由之路。以教育法典为核心,在现有教育法律制度下完善教育单行法、健全教育法律体系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制度引擎。首先,编纂教育法典应以《宪法》为依据,明确党对教育的领导,坚持国家主导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既要体现教育的政治属性、战略属性,也要体现教育的人民属性。要回应人民群众对公平优质教育的期盼,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教育强国建设”的价值平衡。其次,要构建涵盖教材编写、修订、审核、出版、印刷、发行、选用、评估等环节的管理制度,明确主体责任、工作程序和标准要求,确保教材建设的全流程规范化管理。第三,面对技术赋能与风险规制的双重挑战,一方面应鼓励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在教育场景中的合理应用,另一方面要建立严格的技术应用边界和监管制度,完善教育数据分类分级保护制度,建立算法公平性审查机制,以技术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公民在全生命周期的终身学习权益提供保障。第四,国家应统筹推进英才教育法律制度,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一体化设计制度,明确英才的概念和标准、英才的选拔、培养、保障及其与普通教育的衔接机制,推动我国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
【胡细华: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关键课程】
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胡细华表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巩固意识形态阵地、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关键课程。高校党委要切实承担起主体责任,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旗帜鲜明讲政治,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政策制定、组织保障、监督落实等方面强化领导,推动各部门实现工作联动,一体化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同时,强化师德师风教育,强调过程考核,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组建由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行业专家、劳模工匠等多元主体构成的协同育人团队,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共同探索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有效方法。此外,无论是思政课程还是课程思政,都应立足学科特点,与时俱进创新话语表达,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实现知识传授的深入浅出,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从而达到入脑入心的效果。在打造育人平台方面,要发挥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的立德树人协同效应,汇聚各方力量推动构建协同育人格局,搭建校企联合实验室、产业学院等平台,开发活页式教材与动态课程,形成多方共赢的育人生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摘编自《光明日报》
【刘政廷:助力平台企业更好发挥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广州大学党内法规研究中心研究员刘政廷表示,当前,短视频、社交媒体、电商平台等各种业态的网络平台蓬勃成长,连接着千家万户、各行各业,为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特别是随着一些社交媒体、支付平台等网络平台接入并提供政务信息发布、个人社保查询等政务服务功能,原本是单纯经营主体的平台企业也开始承担起某种社会治理功能。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必须因势而动、顺势而为,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好阻碍网络平台接入和提供政务服务的深层次问题,助力平台企业更好发挥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推动政务服务质效不断提高。在平衡不同利益诉求方面,平台企业对这些政务账号的管理,应该体现公共利益和企业利益相平衡的要求,既考虑到政务账号的公共属性、助力其发挥好政务服务功能,也体现网络平台自身根据用户需求、商业需要等推送信息的经营逻辑,优化用户体验、保证服务效率。实现这种利益平衡,关键要靠法治,把相关要求转化为网络平台治理的法律法规,落实到平台企业自身的服务条款、服务规则中,形成法治化的治理框架。同时,需要在法律上进一步明确和优化提供政务服务的平台企业在这一活动中的权利、义务和责任边界,为网络平台接入和提供政务服务、参与社会治理提供法律依据,解除其后顾之忧。
摘编自《人民日报》
(光明网记者陈锐海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