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古今中西之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现代化城市体系、人民城市理念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陈远章:破解“古今中西之争”,构建文化发展新生态】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陈远章认为,“古今中西之争”贯穿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必须破解的难题。“古今之争”的实质是如何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持文化连续性与激发创新活力。对待传统文化,既要避免简单复刻,又要避免粗暴否定,要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溯古启新,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西之争”的焦点在于如何处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中西互鉴,要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根本遵循,既不排斥西方文化的有益成分,又始终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有效化解“中西之争”。当然,中西互鉴不仅是对文化差异的尊重,更是文化自信的体现,展现了中华民族既能坚守自己的文化根基,又能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拥抱世界,与不同文明进行平等对话与交流,共同书写人类文明进步新篇章。此外,在全球信息化发展浪潮中,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应用,不仅为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全新可能,更激发了文化创新的无限潜能,为破解“古今中西之争”提供了更好的技术条件和物质基础。基于以上要求,新时代破解“古今中西之争”,应在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前提下扩大文化对外开放,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参与全球文明对话,构建文化发展新生态,实现多元文化和谐共生、共同发展。
摘编自《经济日报》
【唐珍名:持续增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解释力】
湖南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唐珍名指出,作为科学的知识体系,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关键源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性。我们务必不断增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解释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思想原理基础和理论源泉。要明确的是,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真理,关键在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普遍真理,而不在于马克思、恩格斯在百余年前的所有论述皆与当代现实发展高度契合。同时,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是客观的,而不是自封的。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因此,只有在实践中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增强其解释力,才能更好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两个结合”“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推进“两个结合”,不仅要深入了解中国具体实际,努力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同时必须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而坚守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同时,必须强调指出的是,增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解释力,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也是一个守正创新的过程,守的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这个“正”,创的是符合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的这个“新”。一要系统学习经典著作,全面吃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涵精义。二要紧密结合时代境遇,深入阐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三要牢牢贴近人民需要,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思想方法。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
【倪鹏飞:着力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倪鹏飞指出,我国始终注重优化城市体系。尤其是在面临经济增长放缓、分化及换挡压力的当下,加快现代化城市体系的优化发展,不仅能够解决资源过度集聚或者过度分化带来的问题,而且有助于充分释放经济潜能尤其是创新潜能,推动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及全面现代化。顺应空间经济的发展规律,多中心、多形态嵌套的城市体系是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的基本方向。具体而言,国家层面形成由城市群以及城市群外的都市圈、大中城市、小城小镇共同构成的城市体系;每个城市群内部又形成都市圈以及都市圈外的大中城市和小城小镇构成的城镇体系;都市圈内则形成由中心城市引领、大中城市和小城小镇协同构成的体系。对具体路径而言,要通过抓两端来带动整体优化:既要“发展组团式、网络化的现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又要“分类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最终实现“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目标。抓住这两端,不仅可以进一步优化多形态嵌套的城市体系,而且通过抓住乡头城尾的县城,可以形成以城市为本底的多形态嵌套的城乡体系,进而实现“提高城市对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承载能力”“继续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等目标。
摘编自《光明日报》
【蓝晓霞、刘庆庆:践行人民城市理念,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
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蓝晓霞、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庆庆表示,人民城市理念的形成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是科学理论与我国实践探索有机结合的理论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城市思想、中华传统民本思想、中国共产党城市建设经验的传承与升华。具体来看,人民城市理念深刻回答了城市建设“为了谁”“依靠谁”“谁评价”以及“建设什么样的城市、怎样建设城市”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城市工作领域的生动体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深刻,为新时代城市工作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引。我们要通过城市治理和发展的系统性变革与实践,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转化为人民群众可感可知、实实在在的城市生活体验。首先,要锚定目标指向,实现城市发展与人民利益的高度统一。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这一目标是人民城市理念的具象化表达,充分体现了城市发展与人民利益的高度统一。其次,牢记根本宗旨,让人民真正共享城市发展成果。人民是城市共享的主体,城市建设的一切工作都应围绕人民群众的需求展开,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再次,凝聚依靠力量,在共建中实现人民与城市双向赋能。从空间规划到基础设施建设,从培育社会风尚到营造文化氛围,城市的每一步发展都应凝聚人民的智慧与力量。最后,明确评价标准,让人民参与城市治理全链条。从城市总体规划到政策制定实施,从公共服务供给到社区精细化治理,每一项决策都需要接受人民的检验,通过有效措施和制度化渠道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转化为可量化的评价指标。
摘编自《人民日报》
(光明网记者 刘梦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