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我国思想文化建设亦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需有新气象新作为新突破。习近平文化思想创造性提出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为做好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文化强国建设”主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文化建设的各方面、全过程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文化领导权即为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决定着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杨洪源在《经济日报》撰文表示,作为党的领导地位在宣传思想文化领域的体现,党的文化领导权主要体现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通过激发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吸引力形成强大文化力量。一方面,通过文化生产及传播、运用文化资源等方式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另一方面,通过器物、符号、表演等文化媒介深化公众的文化认知。强调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既是强调我们党要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也是强调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主导作用,要求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文化建设的各方面、全过程。党的文化领导权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必须把坚持和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到实处。一方面,要加强党中央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完善文化建设领导管理体制机制,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党管互联网,努力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另一方面,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汇聚起文化强国建设的强大合力。详情
文化精品是凝聚精神力量的重要抓手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震古烁今的伟大事业,需要坚忍不拔的伟大精神,也需要振奋人心的伟大作品。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在《人民日报》撰文指出,文化精品是凝聚精神力量的重要抓手,是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有效载体,既是软实力,也是硬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在省域层面对推进文化精品创作进行的一系列理论思考、战略谋划和探索实践,不仅为当前浙江大力推进新时代文艺精品攀峰实践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重要经验,也为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关于文艺创作的重要论述精神提供了重要启示:文艺创作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只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并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指导实践,才能创作生产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文艺精品;创作抒写时代精神的文艺精品是文艺界和广大文艺工作者应当肩负起的使命,因时而兴、乘势而变,与时代同频共振,与人民共情共鸣,是文艺创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是人民的文艺,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推进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要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形成更多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艺精品;文艺要塑造人心,创作者首先要塑造自己,使个人的道德修养、社会形象与作品的社会效果相统一,以高尚的职业操守、良好的社会形象、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赢得人民的喜爱和欢迎;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坚持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根本保证。详情
推动黄河文化与时代同频共振、代代赓续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在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强大精神力量。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山东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张凤莲在《光明日报》撰文表示,黄河流域自古以来就是锻造中华文明的大熔炉。历史上的黄河流域,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海洋文明等不同形态的文明不断交流交融,不仅孕育形成了多民族融合统一的中华民族,更缔造了“万姓同根,万宗同源”的民族文化认同和“大一统”的民族主流意识,使黄河流域成为各民族守望相助、和谐共生的大家园。一部黄河文化发展史,就是一部黄河流域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自古至今,黄河流域始终是连接东西南北地区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为推动中外贸易和文明交流互鉴作出了重要贡献,不仅见证了中华民族交融团结的历史,更承载了中华民族对外交往的重任。黄河文化兼容并包、海纳百川的特质,铸就了中华民族“尚和合”“求大同”“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的价值理念和民族秉性,凝聚形成了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爱好和平的伟大精神。新时代新征程,只有做好保护传承、研究阐释、转化利用、对外传播等大文章,推动黄河文化与时代同频共振、代代赓续,才能持续发挥黄河文化的激励凝聚作用,汇聚起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详情
工业遗产的活化不仅是空间重塑,更是城市文化基因的再生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工业遗产是城市工业文化的重要载体。大连市社科院副院长林强在《学习时报》撰文强调,工业遗产保护利用首先需要突破传统认知束缚。北京798艺术区最初面临拆除时,正是艺术家自发进驻,发现了废弃厂房不可替代的美学价值。这一认知的突破揭示了工业遗产的三重价值坐标:作为技术美学的物化存在,承载着人类工业文明的集体记忆;作为城市肌理的有机组成,维系着场所精神的连续性;作为创意经济的空间载体,具有产业迭代的再生潜力。要以科学认知谋定整体规划,使工业遗产与城市规划相得益彰,为城市更新注入活力与内涵,实现工业遗产与城市建设和谐共生。从“抢救性保护”迈向“创造性活化”,必须直面多元主体联动的壁垒困局,促进形成“空间生产——内容运营——技术赋能”的多要素联动闭环系统,让工业遗产在融合创新中“活起来”。城市更新不仅是民生工程,更是发展工程;工业遗产的活化不仅是空间重塑,更是城市文化基因的再生。评判工业遗产活化效能的核心标准,在于能否形成自组织生态系统、自迭代社会空间。不仅要“活”起来,更能“火”下去,才说明工业遗产在城市更新中实现了效能转化、动能持续。城市更新中工业遗产的活化,本质上是持续的文化再生产。从认知重构到实践创新再到文化认同的重塑,工业遗产以“文化引擎”的特殊驱动力,助推城市更新走出“工业锈带”,走向“生活秀带”。详情
(光明网记者陈锐海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