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统筹把握了战争与和平、历史与未来等辩证关系
首页> 理论频道> 理论综合 > 正文

统筹把握了战争与和平、历史与未来等辩证关系

来源:北京日报2025-09-15 09:24

  作者:王文浩(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罗永宽(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庄严宣示了中国人民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坚定信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抗日战争的重要论述系统回顾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进程,以实事求是的、历史主义的态度深刻阐发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并融贯了对人民群众与抗战英雄、战争与和平、历史与未来等辩证关系的统筹把握,体现出高度的历史自觉和历史自信。

  坚持以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和捍卫抗日战争的历史真相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抗日战争的重要论述坚持正确历史观,捍卫了中国人民为国家生存而战、为民族复兴而战、为人类正义而战的光荣历史。历史就是历史,事实不容篡改。当今国际上一些右翼分子和政客罔顾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事实,美化这场给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侵略战争,否认和逃避战争罪责,矮化、贬低甚至否定中国抗战的历史性贡献和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不仅是对战后国际秩序的公然挑战,更是对人类良知和正义的侮辱与践踏,对中国人民及所有受害国人民的情感造成了严重伤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内外敌对势力往往就是拿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历史来做文章,竭尽攻击、丑化、污蔑之能事,根本目的就是要搞乱人心,煽动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可能重蹈覆辙。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艰苦卓绝的伟大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中华民族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有力策应盟国军事行动,有效配合欧洲战场和太平洋战场,支撑起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历史不容置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的贡献不可磨灭。同时,日本侵略者犯下的桩桩罪行不容掩盖,侵略真相不容否认。在铁证如山的历史事实面前,任何企图歪曲历史的行径都注定徒劳无功,必将被历史和人民所唾弃。在抗日战争中付出了巨大牺牲的中国人民,必将坚定不移捍卫用鲜血和生命写下的历史。

  以实事求是的态度阐明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抗日战争的重要论述贯穿了实事求是的原则,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他明确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伟大胜利。”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以卓越的政治领导力和正确的战略策略,正确把握时代大势、推动历史前进,引领中国抗战的前进方向,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信赖与拥护。在局部抗战阶段,中国共产党率先举起抗日救亡的旗帜,连续发表宣言揭露日本侵略罪行,号召全国民众发动民族革命战争反抗日本军国主义的野蛮行径。在全民族抗战阶段,中国共产党切实执行全面抗战路线,号召发起全国人民的总动员,倡导、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创造性地提出并实施了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带领广大中国人民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观,为最终赢得战争胜利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抗日战争的历史事实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坚强核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

  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人民群众与抗战英雄的历史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抗日战争的重要论述始终坚持唯物史观,坚信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人,系统阐明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充分肯定英雄人物、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突出贡献,深切缅怀了为抗战英勇牺牲的民族英雄。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不断涌动、聚合、高涨,全民族的自尊品格、团结意识、自强信念、英雄气概被极大激发和调动起来,无数中华儿女用实际行动表达了“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意识,把反抗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和崇高使命,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国人民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取得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他还强调,“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杨靖宇、赵尚志、左权、彭雪枫、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等英烈,以及一切为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而牺牲的人们,一切为中华民族摆脱日本军国主义殖民统治和侵略而英勇斗争的人们,都是抗战英雄,都是民族英雄。他们以直面危难、迎难而上的勇气和毅力奋起反抗日本侵略者,铸就了伟大抗战精神,屹立起新的民族精神坐标。在这个“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精神”的时代,必须永远铭记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辈,继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凝聚起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精神伟力。

  从战争与和平的关系视角认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抗日战争的重要论述正确分析了战争与和平的关系,传递出中华民族守护世界和平与安宁的坚定决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和平来之不易,和平必须捍卫”“经历了战争的人们,更加懂得和平的宝贵”。战争与和平对立统一,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和平是战争的对立面,对和平的争取往往需要经由战争的手段。能战方能止战。在获得和平以后,依然需要强大的国家实力维护和坚守和平,矢志不渝地捍卫和平,这就是战争与和平的辩证法。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消除战争,实现和平,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迫切、最深沉的愿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对战争带来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正义之战,从一开始就具有保卫世界和平、拯救人类文明的伟大意义,是为了维护人类和平而战的以战止战。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民不屈不挠、浴血奋战,付出伤亡3500万人的沉重代价,最终打败穷凶极恶、暴戾恣睢的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人类和平事业。无实力而乞和平,则和平危;有实力而卫和平,则和平存。只有铭记抗日战争的惨痛教训,珍惜和平、维护和平,毫不动摇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断增强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和平才有希望长久维持。

  在对抗战历史分析中融贯对历史与未来的深刻省思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抗日战争的重要论述融贯了对历史与未来辩证关系的深刻洞见,反复强调要正确看待和分析历史教训,从中获得启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尽管“昨天的历史不是今天的人们书写的,但今天的人们不能脱离昨天的历史来把握今天、开创明天”“只有正确认识历史,才能更好开创未来”。无论是遭受侵略而被迫与之抗争的国家的人民,还是发动侵略战争的国家的人民,无论是亲身经历了那个动荡年代血雨腥风的人们,还是在那之后出生的人们,都需要牢记历史的启迪和教训,以史为鉴、警示未来。但是,对战争胜利的纪念,对侵略者野蛮罪行的揭露与谴责,“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唤起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当今世界,和平还是战争、对话还是对抗、共赢还是零和,成为人类又面临的抉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抗日战争胜利后,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以及中国、苏联等国家的军事法庭对战争罪犯的审判,给以战争罪犯应有的惩处,其正义性质不可动摇、不容挑战。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中国人民之所以以最大的决心捍卫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成果及战后形成的国际秩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以史为鉴、以和为贵,共同推进世界现代化,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我们坚信,只有秉承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坚持和平而不是战争、合作而不是对抗、共赢而不是零和,才能走上相互尊重、平等相处、和平发展、共同繁荣的人间正道。

[ 责编:罗之颖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提高粮食生产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 如何理解货币政策的“适度宽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上合组织必须坚持求同存异、互利共赢、开放包容、公平正义、务实高效五项原则,这是对“上海精神”的治理化表达,是将价值共识转化为可操作准则的关键一步。
2025-09-03 15:23
二十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顺应了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待,打通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换的堵点,引领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
2025-08-15 15:58
面对“内卷”困局,平台经济已经走到了必须转型的十字路口,而转型的主题词应该是“创新”和“价值”,它们是平台企业突破自身发展瓶颈的自救之路,更是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
2025-08-05 14:49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