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新时代如何认识和把握城市建设和管理的规律,如何高质量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这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历史任务。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目标,从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六个维度擘画了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新蓝图。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现代化人民城市”主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正确认识和把握现代化人民城市的时代品格
作为城市发展的主体性力量,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推进城市现代化的根本动力。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副主任,重庆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刘力在《学习时报》撰文表示,现代化人民城市是以“人民”为核心、以“现代化”为导向、以“城市”为载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发展新范式,集中体现为人民性、创新性、系统性、安全性、共享性的有机统一。其一,人民性是城市发展的根本立场和核心取向。必须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基本价值主线,着眼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凸显人民主体地位,加快打造发展方向由人民引领、发展过程由人民参与、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城市新型共同体。其二,创新性是城市发展的动力源泉和跃升活力。必须激活“创新基因双螺旋”,以科创裂变引擎重构生产力遗传密码,推动城市“有机生命体”完成从技术革命到文明跃迁的进化迭代,锻造出生产关系主动适应先进生产力的城市发展新范式。其三,系统性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方法和内在要求。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既要注重把握城市规划、建设、治理各环节的内在关联,又要强调经济、社会、生态等多维度的动态平衡;既要关注当下发展的协调性,又要着眼长远发展的可持续性。其四,安全性是城市发展的底线保障和基础前提。既要筑牢城市各系统“防火墙”以防风险连锁反应,又要构建全链条防控体系实现风险治理与发展动态适配;既要聚焦当下群众安全需求,又要着眼长远城市韧性培育。其五,共享性是城市发展的价值追求和治理准则。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让城市不仅是财富创造的空间,更要成为每个人都能平等享有发展机会、共同书写美好生活的共同体。【详情】
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构筑现代化人民城市的文明力量
城市文化软实力是“文化软实力”在城市空间中呈现的新形态,集中体现了一个城市基于其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部教授高宏存、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李国江在《光明日报》撰文指出,以建设文明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构筑城市文明力量,要不断加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一方面,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需要不断增强城市文化内向感召力。进一步完善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城市书房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与服务供给,优化文化设施空间布局,为市民提供普惠便捷的文化服务,丰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适应数字化社会转型要求,利用线上文化知识讲座、线下文化展览等多类型平台,开展社会文化普及和社会美育活动,提高社会公众文化、科学、心理等综合素质。另一方面,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需要不断提高城市文化外向影响力。讲好城市建筑故事,既要充分展现中国城市独具特色的建筑设计和技艺,更要鲜明地揭示其背后蕴含的中华美学底蕴和中国传统哲学精神。讲好城市文脉故事,充分展现城市的文化基因,尤其要注重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清楚城市历史所彰显的中国气质、中国风范。讲好城市现代化故事,不仅要展现文明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更要充分地阐述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的深刻内涵。【详情】
着力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为中国式现代化筑牢坚实基础
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是塑造发展新动能、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青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进财在《人民日报》撰文表示,着力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要以科技创新引领生产力质的飞跃,以制度创新激发生产关系系统性重构,以文化创新凝聚社会共识,最终通过城市实现发展动能、治理效能与人民福祉的协同提升,为中国式现代化筑牢坚实基础。一方面,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是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的动力源。创新链提供技术革命性突破的原始动能,产业链则承载其转化与应用场景,两者“无缝对接”,不仅催生战略性新兴产业,更推动传统产业“智改数转”,实现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通过高校与企业的联合创新平台加速技术迭代,市场需求反哺研发方向,资本活水精准灌溉关键节点,城市就能够形成“科研—转化—孵化—产业化”的完整链条。另一方面,人才集聚与要素协同是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的重要基础。人才是创新的核心资源,人才的聚集也是让城市富有活力的关键。城市的繁荣活力依托于持续涌入的人流、源源不断发展的新生企业,离不开怀揣梦想、渴望实现自身价值的各种人才。城市也通过构筑优质生态吸引人才,比如,打造宜居环境保障生活质量,通过智慧治理提升服务效能,构建开放文化培育包容土壤,进而打造吸引多元人才创新追梦的磁场。同时,体制机制创新是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的关键支撑。为创新城市建设赋能,必须破除制度性壁垒,通过制度创新释放市场活力。这要求城市既要拆除不合理的行政藩篱,创新治理范式,建立市场导向的科技立项与评价机制;又要突破要素桎梏,推动科研人员职务成果权属改革;还要优化风险包容机制,完善创新容错与法治保障体系。【详情】
统筹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智慧城市建设着重突出为民、便民、惠民,通过创新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供给方式,为城市居民提供广覆盖、多层次、差异化、高质量的公共服务,是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应有之义。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魏晓艳在《经济日报》撰文指出,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理念。需精准快速获取居民、企业在交通拥堵、行政事务、环境治理、应急管理等方面的痛点,优化需求响应机制,让智慧城市建设始终围绕并服务人民需求。二是加强顶层设计与系统谋划。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需统一标准和规范,打破部门壁垒、政务藩篱和信息孤岛,避免重复建设。三是筑牢安全与韧性根基。要强化网络安全防护,保障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完善数据隐私保护机制。充分利用物联网、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构建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加强“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公共安全应急响应能力。四是创新优化投融资机制。近年来,我国财政运行呈现紧平衡状态,这对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动能转换提出直接要求。城市发展不能、也无法过度依赖政府直接投入,需进一步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完善市场化投融资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智慧城市建设,形成市场主导的有效投资内生增长机制。【详情】
(光明网记者 赵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