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高新宇、张梦琪(安徽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做好2025年及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要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进一步提出,促进数字技术与现代农业全面融合。充分发挥数字技术优势,推进乡村治理创新,建立健全规范有序的数字治理体系,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数字技术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一方面,数字技术提升了决策和生产效率。依托智能算法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农户能够及时了解未来天气变化、病虫害流行趋势以及市场需求等信息,由“靠天吃饭”转向“靠数吃饭”,农业生产模式由人工决策转向算法决策。另一方面,数字技术推动农村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产业转变。农村电商、直播带货、智慧农业等新业态,拓展了农产品销售渠道,延长了农业产业链,使农产品可以直接对接全国乃至全球市场。
数字技术助力乡村人才振兴。一方面,数字技术打破了乡村与外界的信息壁垒,通过互联网和移动终端,乡村居民能够便捷地获取技术资料、远程咨询专家、参与线上培训,提升其自身能力。另一方面,借助数字技术优化乡村治理环境,增强了人才返乡发展的信心。智慧政务平台简化了办事流程,提高了乡村治理的透明度和科学性,使返乡人才能够便捷办理业务。同时,远程医疗、在线教育等公共服务数字化,缩小了城乡生活差距,有助于解决人才返乡的后顾之忧,吸引更多人才回乡参与建设。
数字技术推动乡村文化繁荣。乡村不仅是物质生产的场所,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数字技术打破了乡村文化的传播局限,使乡村的民俗文化、历史故事等能够突破地域限制,通过多元形式呈现给受众,增强乡村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同时,数字技术也为乡村文化创新提供了平台,推动乡村文化与现代科技元素的融合,催生出具有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的文化产品,使其成为吸引游客和投资者的重要资源。
数字技术促进乡村生态建设。在生态监测与预警方面,数字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提高乡村生态环境的监测能力。地理信息系统和卫星遥感技术能够对乡村自然资源进行精细化管理,优化土地利用规划,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绿色发展。在生态保护与修复方面,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对乡村的环境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智能分析,精准定位生态脆弱区域,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修复方案,为乡村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有力支持。
数字技术引领乡村治理转型。在信息传播方面,数字技术促进了乡村内部的信息流通。乡村居民可以通过微信群、社区论坛等渠道参与公共事务讨论,表达意见和诉求。在公共服务供给方面,数字技术使公共服务更加精准和便捷。乡村居民可以通过手机应用或在线平台办理行政事务,实现“一站式”服务。在基层党建方面,通过线上学习平台和远程培训,乡村党员能够第一时间掌握党组织的最新精神;同时,数字技术也搭建了党群沟通的新桥梁,党组织能够及时发布信息、收集民意、回应诉求,推动乡村基层党建迈向智能化阶段。
推动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全面振兴,需要从多个关键领域入手,通过系统性布局和协同推进,实现乡村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加强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在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过程中,网络基础设施的完善是首要任务。要加快乡村宽带网络的优化升级,扩大5G网络覆盖范围,提升网络速度和稳定性,确保数字技术能够顺畅运行;完善乡村物流配送体系,整合资源,优化物流网点布局,降低物流成本,提高配送效率,为农产品上行和工业品下行提供有力支撑。其次,推动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在农业生产领域,要广泛应用数字技术,实现精准种植、精准养殖和智慧农业管理。在网络电商方面,要培育壮大农村电商主体,推动农产品品牌化建设,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再次,强化数字人才培育与引进。要开展多层次的数字技能培训,针对农民、返乡创业人员、乡村干部等不同群体开设课程,提升其数字素养和应用能力。此外,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为乡村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智力保障。最后,营造良好的数字生态发展环境。普及数字安全知识,提升农民的数字安全意识;推动乡村数字文化建设,挖掘乡村传统文化资源,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丰富乡村文化生活,增强乡村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