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刘奇(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原副会长)
中国农民丰收节的设立,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为绵延上万年的农业文明注入了崭新的节奏感、庄重的仪式感,以及深厚的成就感与自豪感。农业文明是母体文明,一切文明形态都根植于农业文明,丰收节应是全社会的节日;民以食为天,一日三餐是每个人的刚需,丰收节也应是每个需要吃饭的人的节日。中国农民丰收节还不满十岁,相对于其他各类节日,是较年轻的节日。如何让这一节庆薪火相传,由生活方式变成生活习惯,由生活习惯变成生活传统,并且由农民群体普及到整个社会,这是举办这一节庆面临的新命题、新任务和新挑战。
农民主体。农民丰收节,是农民自己的节日。自始至终让农民站C位,以农民为中心,这是大原则、大逻辑。“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不论是物质生活的创造,还是精神生活的建构,老乡都是核心、关键。让农民走上舞台中央,农民演、演农民,只是表象。坚持农民主体的背后,是骨子里对农民真正地敬重、尊重,是对乡村文化建设的返正、回归。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活跃与繁荣,农民既是受益者,也是参与者、建设者、创造者、拥有者。千万不要忘记,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主体是乡村文化,载体是村庄,主角是农民。只有让农民自己创造文化、创造自己的文化,找回文化中的自己,乡村文化才有生命力。
美美与共。一方水土养一方“美”,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色,各美其美,让一方水土养育出的万千之“美”在丰收节中集聚汇合。无论是在家务农,春种夏管,秋收冬藏,一年忙到头,还是外出打工,东奔西走,难得顾及乡里,丰收节的场域,将人们凝聚于美的享受之中。从这个维度观察,丰收节也是一个美育节,它点燃人们的激情,激发人们的创造力,激励人们求知求乐、向善向美。它增强人们热爱家乡的情愫,丰收节是家乡美的呈现,让游子思乡情更浓,爱乡情更切,更燃归乡情。它又是传递美的载体,线上线下观者云集,一些原本不知名的乡土特产,得以被更多人认识,原本身有绝活的老乡得以火爆出圈。它传递的是信息,点燃的是激情,带起的是经济,塑造的是文化。丰收节虽一年办一次,但一次美一年,节庆留下的余韵回响,经年不绝。
展示文明。推行半个多世纪的城乡二元制度,衍生出一种城乡二元文化。部分人认为只有工业文明、城市文明才是现代文明的代表,才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农业文明则是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相对应的落后、应该被抛弃的文明。这是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一大障碍。丰收节应以此为使命,充分展示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成就,重塑农业文明的现代尊严,改变社会认知,增强农民自信。当下,一大批先进科技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正让传统农业插上现代化的翅膀。丰收节应充分展示这些成就,让全社会认识到:只要及时融入现代文明的要素,农业文明就并非落后、过时或应当被摒弃的文明。它与城市文明、工业文明一样,都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形态,彼此之间并无高低、优劣、贵贱之分。更何况,农业文明是一切文明的母体,没有农业文明,一切文明都不可持续。只有校正二元文化的偏见,农业文明才能重塑尊严,城市乡村才能融合发展,这是普天同庆的社会基础。
行为自觉。任何一个节日要想薪火相传,必须形成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由生活方式演变为一种自觉的生活习惯,再由生活习惯渐变为一种代代继递的固定风俗传统。丰收节放在秋分时节,正是万物登场、喜摘硕果、丰收在望之时,时间的选择上恰到好处。内容上也是亲民的,是老百姓都喜欢、都能接受,而且大多数能参与、都能做到的,有很强的可感性、可及性、获得感、幸福感。但要让这种崭新的生活方式变成人们的自觉行为,还需政府与社会共同探索,久久为功。初始阶段需培育“星星之火”,寻找热心人、领头人,中期要“添柴加薪”,最终实现“自我燃烧”。从官方主推到百姓自觉,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只有把握“火候”,适时助力,才能实现从“有为主导”到“无为而治”的境界跃迁。
人间烟火。古人每逢丰收时节,村村寨寨自发设坛焚香,载歌载舞,向天地献上五谷猪牛,以丰收的果实感恩赐福,祈求风调雨顺,既有强烈的仪式感,又有浓浓的烟火气。要确保节日永续,必须让节庆活动飞入寻常百姓家,融入人们的生活日常。在物质层面,可借鉴中国传统节日都有的吃美食风俗,比如春节吃饺子、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等,丰收节也应打造出一种统一的吃食。可组织专家以各地当年新产的农产品为原料,打造一种时令美食;利用发达的传媒技术,强力推广,持之以恒,使这一节庆美食像其他节庆美食一样,在丰收节里成为家家必备的美食。在精神层面,借鉴中国传统节日,根据本地条件、习俗、人才等因素组织一些易操作、有乐趣、富有美好寓意、又能广泛参与的活动,以官方名义和渠道对全社会发布,让“独角戏”变成“群英会”,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在丰收节里更加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