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双碳”目标、高水平对外开放、畜牧业绿色转型、城市发展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黄承梁:“双碳”目标彰显负责任大国担当作为】
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秘书长、生态文明研究所研究员黄承梁表示,“双碳”目标彰显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坚定决心,重塑了发展中国家的角色定位与责任担当。中国为全球气候议程注入了确定性,极大增强了全球气候治理体系的包容性和有效性,有助于推动构建全球气候治理新秩序。一是极大提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信心和决心。中国的庄严承诺与绿色实践,不仅提振了国际社会集体行动的信心,还通过提供实现经济增长与低碳转型的协同推进方案,使广大发展中国家看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新选择。二是以务实行动引领全球生态文明议程。在逆全球化思潮抬头、气候治理动力涣散的背景下,中国通过系统性的减排路径与产业转型,展现出对多边主义与全球公共产品供给的坚定支持,并逐步实现从国际规则接受者向议程塑造者、引领者和主导者角色的转变,提升了在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与软实力。三是以市场与技术赋能全球绿色转型。中国庞大的清洁能源市场规模与完整的绿色产业链优势,显著降低了可再生能源、储能、电动汽车等低碳技术的规模化成本;通过“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与南南气候援助等,中国积极推动适用性绿色技术在发展中国家落地,缓解其减排约束与增长诉求之间的张力。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
【王珩:以民生普惠为纽带进一步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王珩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前行,促进经贸合作、治理协同、普惠包容,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辟广阔前景。进一步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需以民生普惠为纽带。第一,通过开放产业合作激活民生潜能。在产业对外开放布局中,结合不同文明的产业特色与民生需求,打造融合性产业集群,既传承文明技艺,又创造就业岗位,让产业开放成为文明互鉴与民生改善的结合点。第二,通过开放创新网络融合民生智慧。构建跨国界的创新合作网络,整合不同文明中适应自然、可持续发展的智慧,开展联合研究与技术攻关,让开放的创新网络成为融合多元文明智慧解决民生问题的平台。第三,通过开放金融合作助力民生项目。创新金融对外开放模式,引导国际金融资源向民生项目倾斜,建立专项合作基金,支持既能体现当地文明特质,又能切实改善民众生活的项目,以金融促进文明传承与民生改善。第四,通过开放人才交流增进民意共识。扩大人才对外开放与交流的范围,鼓励民生领域专业人才分享民生服务经验,增进对彼此民生理念与实践的理解,让人才开放成为促进文明互鉴、优化民生服务的桥梁。
摘编自《光明日报》
【肖海峰:多点发力减污降碳,推动畜牧业绿色转型】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肖海峰指出,当前,畜牧业正处于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提升的关键阶段。在此背景下,减污降碳不仅是推动畜牧业绿色转型的重要抓手,更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应从以下方面发力。其一,加快发展畜牧业新质生产力。要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推动畜牧业育种技术革新,加速畜禽优良性状的聚合,培育更优质的畜禽品种,全面提高综合生产效率;要应用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实现对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的精准评估、趋势预测和数据核准,为总量控制和强化环境监管提供有力依据。其二,提升养殖户对减污降碳及技术的认知水平。构建以县级农技推广中心、乡镇畜牧兽医站为主体的服务网络,为养殖户提供常态化、精准化的减污降碳技术支持和咨询服务。其三,建立和完善技术推广体系。要充分考虑区域特点和技术特性,针对不同技术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推广方式;构建多方协作的技术推广运行机制,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带动+基层服务+村集体参与”的协同推广格局。其四,鼓励低碳饲料研发。制定低碳饲料的行业标准和认证体系,明确低碳饲料的定义、技术指标和检测方法;建立低碳饲料研发的绿色通道,简化审批流程,并对通过认证的低碳饲料产品给予市场准入优先权。
摘编自《经济日报》
【魏建国:把握关键抓手,进一步推动城市发展】
商务部原副部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原秘书长魏建国指出,自2025年中国免签政策实施以来,一季度入境游人数同比增幅高达37.08%,这说明中国城市已成为引领新时代城市发展模式的探索者。那么,下一步中国城市如何结合各自特点提升发展呢?建议从5个抓手做起。一是强化城市的规划引领。要科学制定规划,实现一张蓝图干到底。例如,北京确定了人口总量上限、生态控制线、城市开发边界这三条红线,有效疏解人口,突出首都功能。二是推进新型城镇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宽放开落户限制,推动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同时,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建立城乡发展的试验区。三是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首位。今后,世界城市的竞争和排名将是以低碳、绿色为主要基调。从资源的充分利用到“无废城市”,从蓝天白云、宜居宜游到产业低碳绿色循环,这是城市发展的核心。谁抢先一步,谁就领先一招。四是推进大中小城市形成协调发展格局。未来,世界城市竞争绝不是单个城市竞争,而是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竞争。这其中,最主要的是大中小城市要避免同质化发展,真正做到优势互补。五是把城市治理能力提高到战略地位。要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推动城市管理手段创新,实现精细化管理。
摘编自《北京日报》
(光明网记者 赵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