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民营经济、多边合作、“十五五”规划、教育强国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吴小雁:为民营经济行稳致远构建法治化营商环境】
国家发展改革委营商环境发展促进中心主任吴小雁指出,近年来,我国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新时代新征程,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民营经济行稳致远提供更好法治保障。其一,更加注重合法权益保护。完善产权制度,依法平等长久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建立高效的知识产权综合管理体制。对侵犯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权益的行为实行同责同罪同罚,完善惩罚性赔偿制度。其二,更加注重规范涉企执法。完善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细化、量化行政裁量标准,规范裁量范围、种类、幅度,避免滥用行政自由裁量权、“以罚代管”等执法不规范行为。其三,更加注重司法保障质效。加强“执行难”综合治理、源头治理,优化执行权配置,提高破产审判质效,加强府院联动和部门间数据联通,加强法院体系内跨部门、跨地域联动协作,更好发挥破产审判“积极拯救”和“及时出清”功能。其四,更加注重法治政府表率作用。推进政府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促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完善覆盖全国的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
摘编自《人民日报》
【王波:中国与全球南方国家打造多边合作新范式】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发展合作学院院长王波表示,中国与全球南方国家历史遭遇相似,具有相同的发展诉求,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合作,形成了独特的合作范式。在新兴多边机制建设上,中国与全球南方国家共同打造了一系列合作平台。上海合作组织从安全合作向经贸、人文领域拓展,目前有10个成员国、2个观察员国、15个对话伙伴;从“金砖四国”到“金砖国家”,再到“大金砖合作”,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实现扩员。中国与全球南方国家间的合作之所以能够历久弥新、成果丰硕,关键在于双方在实践上形成了一系列原则和理念。一是坚持平等相待——已成为中国与全球南方国家交往的准则;二是注重共同发展——中国与全球南方国家有着共同的诉求,联合国框架下的一系列多边合作机制为全球南方国家共同发展提供了平台;三是强调开放包容——“小圈子”“小院高墙”不仅把世界阻挡在外面,也导致自身封闭。
摘编自《光明日报》
【方颖:坚持问计于民,科学编制“十五五”规划】
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厦门大学副校长方颖指出,编制和实施“十五五”规划,对于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战略部署、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意义重大。进一步做好规划编制工作,需把坚持问计于民落到实处。一是畅通问计渠道,汇聚真实民意。需加强制度建设,健全公众参与的常态化机制,进一步畅通各类意见和建议的表达渠道,建设统一高效的网上建言征集平台,提供一体化入口,实现全时互动,动态发布征集主题与阶段性成果。同时,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综合运用座谈访谈、随机走访、问卷与抽样调查、专家咨询、统计分析等方法,摸清实情、对症施策。二是善用数字技术,精准把握需求。可考虑建设统一高效的社会治理数据资源平台,汇聚整合政府各部门、各行业与互联网平台的多源异构数据;健全数据标准与接口规范,打破条块分割,提升数据可用性与互操作性,形成对民生需求的实时洞察与动态画像。三是坚持系统观念,衔接顶层设计。要把顶层设计和问计于民统一起来,坚持全国一盘棋,将社会关切有机嵌入目标体系、政策工具与实施路径的整体设计,一个领域一个领域合理确定目标任务、提出思路举措,既要抓住关键性、决定性因素,又要把握好节奏和进度,注重巩固拓展优势、突破瓶颈堵点、补强短板弱项、提高质量效益。
摘编自《经济日报》
【谭敏、王伟宜:以教育公平为引领,擘画教育强国的实践蓝图】
福建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谭敏,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王伟宜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内在要求。当前,我国教育强国建设如火如荼,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显著。展望未来,中国的教育公平政策将继续与教育强国建设目标相互支撑,立足中国实际,构建更加符合人民需求的优质教育体系。一方面,强化顶层设计,夯实教育公平的政策根基。发挥党对教育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建立健全党政部门、教育系统及基层党组织协调联动机制,推动教育公平政策落地见效。全面统筹教育公平与教育强国建设目标,将教育公平纳入国民发展的全局设计,推动教育公平与经济、社会、人才、科技等领域的政策相互支撑。另一方面,聚焦人民需求,推动教育服务精准高效。搭建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教育反馈通道,通过问卷、座谈、走访、大数据分析等形式持续把握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推动政策与需求精准对接。推进教育服务数字化改革,加速数字教育资源的存储、传输和流转,扩大教育服务供给,提高教育行政效率,让教育服务更加便捷可及。同时,创新机制改革,提升教育资源配置效能。健全教师流动与激励机制,对长期服务基层和偏远地区的教师给予政策倾斜,推动实施城乡教师编制统筹、教师轮岗交流,优化教师队伍合理配置。构建学校、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教育资源共享格局,探索多元化办学模式,完善政产学研合作机制,提升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和服务效能。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
(光明网记者 赵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