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王治东(东华大学党委副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9月15日至18日,全国大中小学生同上一堂由“众志成城”、“中流砥柱”、“精神丰碑”和“大国担当”四个篇章构成的思政大课,涵盖了小学、初中、高中(中职)和大学四个学段。这堂课抓住了波澜壮阔的抗战史中的四个方面,通过同上一堂思政课的形式,提升了整体育人效能。
抓住思政课育人重要节点
习近平总书记日前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听取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总结报告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充分用好纪念活动激发的强大正能量,持续用好纪念活动这本生动的爱国主义教材,把活动激发出的自信心、自豪感、精气神运用好发扬好。
全国大中小学生同上一堂思政大课,充分抓住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在共同经历庄严隆重、大气磅礴、震撼人心、激励奋进的抗战纪念盛典后,同上一堂思政大课,一方面充分把握了重大历史节点的时效、相关事件的影响和传播情况,另一方面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关注点、感受度和参与度,强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客观历史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让客观的历史事件时间节点变成重要的育人时间节点。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活动是世界范围内关注的重要事件,同上一堂思政大课,能够充分用好纪念活动这本生动的爱国主义教材,用好纪念活动激发的强大正能量,帮助学生塑造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舆论关切让课堂的思政话语与社会话语共振,将宏观叙事转化为学生可感可知的精神符号,促进了文化共识与核心价值的深度耦合。在一体化视域下,高校可发挥理论高地优势,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历史坐标,系统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伟大抗战精神的内在关联,强化思政大课的理论深度和历史宽度。
利用思政课育人场馆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强调“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
空间是师生的对话场、交流场,也是教育活动的实践场域。注重空间场域的变化并利用有效的空间场域资源提升思政课的鲜活性,是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时代要求。
这堂思政大课的四个篇章,都将课堂讲授、人物对话与实践探索结合起来,甚至通过人工智能赋能形成跨时空“对话”,结合广阔的空间场域,通过强调话语场和交流场,力求打造全方位、立体式和浸润式的空间格局。
四个学段课程都将场馆资源引进了课堂,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百团大战纪念馆等,很多图片、视频等资料也都有场馆背景。当前,突破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增强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是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课题。对大学生而言,场馆资源是贯通历史与现实的“思想实验场”。当历史场景转化为思维训练的认知载体,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问题,丰富的历史素材将转化为理论命题,学生将在现实关照中把理论命题外化为实践担当。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革命传统等教育资源,有效利用好这些场馆资源,对于推进思政课内涵式发展、提升育人实效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揭示伟大抗战精神育人价值
思政课事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教育的根本问题。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但这些道理不应该停留于道理本身,而是要通过讲故事、讲文献、讲史实等方式,增强思政话语传播的感知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抗战纪念活动“进一步弘扬了伟大抗战精神,进一步坚定了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信念信心,进一步展示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
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在14年浴血奋战中铸就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精神在烽火岁月中的集中体现和升华,蕴含着极其丰富而深刻的育人价值,是滋养新时代青年成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思想资源。这堂思政大课通过四个篇章构成逻辑整体,对抗战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和抗战胜利的伟大意义充分阐释,让伟大抗战精神进一步转化成育人实效,让青年一代树立强国有我的远大志向,做堂堂正正、光荣自豪的中国人,勇担民族复兴的时代大任。高校要在承接中小学思政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聚焦“使命担当”的进阶目标,引导大学生实现从“知党爱党”到“报国力行”的跨越式成长。
坚持正确历史观教育
正确的历史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人类又面临和平还是战争、对话还是对抗、共赢还是零和的抉择。中国人民坚定站在历史正确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一边,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与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高校思政课中,历史观教育赋予大学生的不仅是认知坐标,更是行动指南。通过正确历史观的启发和指引,无论是在专业领域深耕以服务国家需求,还是面对社会议题时的理性发声、主动担当,都要以实际行动传承“为国为民”的责任内核。
学习历史,尤其是战争史,一方面要学习历史事实,不忘记事件、人物和历史进程等史实史料;另一方面要通过历史反思,形成对历史发展的逻辑认识,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思政课讲历史,以下几个层面值得关注:
一是要有全面的历史认知。把握历史规律需要形成正确历史认识。马克思主义对认识规律有着科学阐释,历史容不下碎片化,一定要基于完整、客观、多维度的史实呈现历史的真实面貌。要看到历史事件之间的普遍联系,而不是孤立地看待历史。
二是要有辩证的历史思维。历史思维有现实起点,这个起点就是历史的源头。历史思维有逻辑起点,这个起点就是历史的存在性依据。所有的事物都是历史过程的产物,马克思主义通过唯物史观正确地解决了历史主体及其创造自己历史过程中的历史条件等相关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大历史观,历史思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推进理论创新的历史依据、认识基础、方法原则和价值体现。大中小学思政课讲历史,必须紧紧抓住历史思维的逻辑性。
三是要有正确的历史观。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确立了历史领域的唯物主义原则,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是科学的唯物史观。它认为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体现了这种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全面的历史认知是基础,为我们提供坚实的历史底气;辩证的历史思维是认识方式,让我们认识到要通过什么样的历史认识去建构中国的未来、世界的未来;正确的历史观是方向和灵魂,能确保前进的方向和进程,让我们更好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已经充分印证:是历史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是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
(本文系上海市哲社规划专项课题[2025VSZ008]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