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两山”理念、生态文明教育改革创新、发挥合作经济组织作用、智能经济发展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林震:筑牢生态文明基础体制,落实“两山”理念】
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教授林震表示,落实“两山”理念,必须筑牢作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基座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发挥其承重保稳、定盘压舱的作用。一是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是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和美丽中国空间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实质是要加强源头治理、科学治理、精准治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科学指导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施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二是健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形成安全和谐、富有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国土空间格局,需要不断完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建立健全覆盖全域全类型、统一衔接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规划许可制度。三是加强自然资源资产产权管理。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原则之一,就是坚持自然资源资产的公有性质,创新产权制度,落实所有权,区分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权利和管理者权力,合理划分中央地方事权和监管职责,保障全体人民分享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收益。四是完善国家生态安全工作协调机制。既包括加强与经济安全、资源安全等领域协作,又包括健全国家生态安全法治体系、战略体系、政策体系、应对管理体系,同时要提升国家生态安全风险研判评估、监测预警、应急应对和处置能力。五是扎实推进生态环境法典编纂。通过对现行生态环境法律制度规范进行系统整合、编订纂修、集成升华,将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制度、实践成果以体系化、法典化的方式确认下来,形成一部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点、反映人民意愿、系统规范协调的生态环境法典。
摘编自《光明日报》
【李红恩:以系统思维推进生态文明教育改革创新】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李红恩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生态文明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事关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全局。必须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坚持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探索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路径,为建设美丽中国夯实群众基础、提供人才支撑。首先,延伸教育链条,夯实教育基础。生态文明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不断延伸教育链条,推动生态文明教育覆盖全民、贯穿终身。要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落实好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要求,使大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有机衔接、融为一体。其次,优化课程体系,提升教育质量。课程是落实生态教育目标的重要载体。要兼顾历史条件与现实需要,从目标、内容、评价等多个维度统筹推进课程体系优化。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始终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把知识、能力、素质培养贯通起来,在小学阶段注重生态常识启蒙,在中学阶段突出生态文明理念教育,在大学阶段注重提升实践能力,形成学段衔接、循序渐进的课程体系,引导学生将个人发展融入美丽中国建设大局。最后,加强协同育人,汇聚教育合力。生态文明教育必须依靠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力量共同推进,画好协同育人同心圆,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强大合力。要凝聚协同育人共识,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努力培养更多可以担当美丽中国建设大任的时代新人。
摘编自《人民日报》
【秦立建、孙勤:进一步发挥合作经济组织作用】
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秦立建、孙勤指出,2025年是联合国继2012年后宣布的第二个国际合作社年,主题为“合作社共建更美好的世界”。合作经济组织是为了克服个体局限性,通过联合所有、民主控制和共享收益的方式,创办的以服务成员为宗旨的互助性经济组织,是社会治理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我国合作经济组织的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力持续增强,服务网络更加完善,服务效能显著提升,已经成为激发乡村内生动力的“加速器”。面向未来,应进一步发挥各类合作经济组织作用,以合作经济组织为核心枢纽,推动农业生产与生态建设深度融合,优化要素配置,促进农业发展由“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转变,不断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基础。具体来看,要固“根系”,夯实组织基础。应立足本地资源与农户需求,科学规划发展路径。要完善内部治理与规章制度,提升运营专业化水平。壮“头雁”,携同群雁齐飞。应加强与科研院校合作,通过专业培训提升管理者的战略视野与规划能力,培育优秀“领头雁”。领“航路”,探索合作模式。鼓励农户因地制宜参与产业链各环节,善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数字技术拓展市场、创新服务。同时,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推行“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方式,合理分享增值收益,切实保障小农户权益。丰“羽翼”,加大外部扶持。有关部门要针对需求,精准对接技术、市场和品牌资源,优化政策和资金支持。
摘编自《经济日报》
【朱丹:引领智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朱丹认为,近期,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出台,标志着我国智能经济发展进入“系统布局、全域渗透、生态共建”的新阶段。当前,全球人工智能发展呈现多元路径:美国侧重技术领先和标准主导,欧盟强调风险管控和伦理规范,而中国通过《意见》展现的,则是“以场景为土壤、以生态为支撑、以治理为保障”的特色路径。这一路径充分发挥我国数据资源丰富、产业体系完备、应用场景广阔的优势,将“规模优势”转化为“系统优势”。首先,场景驱动:从“市场优势”到“技术定义权”。我国拥有全球最大、最丰富的应用场景:超大规模消费市场培育智能终端需求,完备工业体系提供智能制造场景,复杂社会治理催生智能治理需求。其次,生态协同:从“单点突破”到“系统竞争力”。《意见》强调“培育智能原生企业”“打造人工智能应用服务链”,推动形成“领军企业带动、独角兽崛起、专精特新生根、初创企业涌现”的生态格局。治理创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引领”。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就业结构变化、伦理风险、安全挑战,《意见》提出“动态敏捷、多元协同”的治理思路,为全球智能时代治理提供了新范式。总之,《意见》的出台标志着我国人工智能发展从“技术追赶”进入“生态引领”的新阶段,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核心引擎。
摘编自《北京日报》
(光明网记者 刘梦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