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生态兴则文明兴,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新时代,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成为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显著标志。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生态文明”主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伟大实践夯实中国生态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根”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不仅重塑了经济社会发展范式,更催生了理论创新的迫切需求。构建中国生态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既是回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理论自觉,又是传播中国声音、中国话语、中国理论、中国思想的行动自觉。江西财经大学党委书记刘耀彬在《中国社会科学报》撰文指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伟大实践夯实了中国生态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根”。一方面,生态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验证了中国生态经济价值理论的现实根基。在环境质量治理领域,全国重点城市PM2.5浓度下降57%、森林面积和蓄积连续30余年“双增长”等成就,印证了中国生态经济学关于“生态环境是最普惠民生福祉”的核心理念。这一实践突破西方环境经济学将生态保护视为经济增长附属的思维定式,彰显了生态优先、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体现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伟大实践所蕴含的中国智慧。另一方面,绿色转型的全面推进,检验了中国生态经济绿色发展理论的实践逻辑。2013年至2024年,中国以年均3.34%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11%的经济增长,打破了高能耗推动高增长的传统发展路径,充分印证了中国生态经济学主张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的理论主张。以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绿色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进一步验证了技术进步驱动经济绿色转型的现实可行性。同时,生态制度体系的系统创新,完善了中国生态经济治理理论的结构体系。从生态文明被写入宪法到“1+N+4”法律制度体系的完善,标志着生态经济学从理论思辨向制度设计的跨越。中央环保督察、河湖长制等制度创新,将生态经济学“外部性内部化”原理转化为中国特色的治理实践,形成党政同责、多元共治的制度优势。【详情】
培育生态文化,建设美丽中国
生态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内生动力和精神支撑。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王萌在《光明日报》撰文表示,新征程上,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厚植美丽中国建设的生态文化底蕴,能够为传承发展中华文明、迈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深厚根基和持久动力。一方面,以价值认同凝聚全民行动,不断构筑生态文化的坚实根基。生态文化的核心功能就在于能够将宏大的国家战略和深邃的科学理论,转化为人民群众可感、可知、可行的价值准则和行为习惯。由文化浸润而生的深层认同,能够超越制度约束,激发人民群众守护美丽家园的主人翁意识,凝聚起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强大精神力量,创造有利文化条件。另一方面,以文化引领赋能制度创新,充分发挥生态文化的驱动力。厚植美丽中国建设的生态文化底蕴,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加强生态文化研究传承。我们不仅要从“天人合一”“取之有度”的古老智慧中汲取营养,更要传承党领导人民建设生态文明的精神财富,将其与现代科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和现代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相结合,探索绿色低碳发展的创新机制和制度设计,从而推动绿色发展由理念走向制度、由理论转化为实践。【详情】
以系统思维推进生态文明教育高质量发展
生态文明教育是塑造具有生态文明素养的现代公民的教育活动,目的在于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理念,增强人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行动自觉。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李红恩在《人民日报》撰文指出,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系统观念,以系统思维推进生态文明教育改革创新、高质量发展。其一,延伸教育链条,夯实教育基础。注重知行合一,强化实践教育,既将生态文明教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工作中,又开展绿色低碳生活、垃圾分类等实践教育活动,让生态文明理念通过实践过程扎根人心,在强化实践体验中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二,优化课程体系,提升教育质量。把握生态文明教育的综合性、关联性和实践性特征,以生态学、地理学、环境科学等为支撑,整合生态伦理、生态法治、生态科学、生态实践等内容模块,深入挖掘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增强课程的时代气息和文化底蕴,促进价值引领、知识传授、文化浸润、实践锻炼有机结合。其三,加强协同育人,汇聚教育合力。学校要发挥主导作用,履行好育人主责,加强教育教学组织协调,主动加强家庭联系、用好社会资源,完善协同育人的机制和方法。家庭、社会要积极发挥自身作用,家长以身作则,涵养绿色家风,培养子女绿色低碳生活习惯;社会提供有力帮助,企业、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积极提供实践平台、专业资源和舆论支持,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生态文明教育的良好氛围。【详情】
系统落实生态修复基础工程
生态修复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基础工程,对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关键作用。周爱飞在《学习时报》撰文表示,生态修复是全社会共同的事业,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付出长期而艰巨的努力。一方面,生态修复需坚持系统思维。既考虑自然恢复的长期性,也考虑工程项目的短期性,明确生态修复的阶段划分与措施布置,做到时间上的长短结合;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山上山下、地上地下、陆地海洋以及流域上下游,继续实施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构建全域治理格局,系统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另一方面,努力让数字科技成为生态修复的“加速器”。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形成生态修复的数据采集、融合、分类、共享、应用的标准规范体系。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健全“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网络,实现对生态系统状况的全天候全时段高精度的监测感知、智能预警,为生态修复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生态修复离不开强有力的外部约束与内部动力。机制创新是激活生态修复可持续动能的关键抓手,要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优化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方法,将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结果纳入生态环境损害赔偿量化评估体系。引导鼓励赔偿责任主体开展认购碳汇等方式替代修复受损生态环境。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后的生态修复监督机制,将调节服务纳入修复成效评价体系。【详情】
(光明网记者 赵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