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张景华(江西省南昌市教育评估监测和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
随着技术的发展,教师专业发展管理平台在不少地区和学校已普及,但多以教师培训、竞赛成果等为评价依据,缺乏对教师成长发展、倾向意愿、专业素养等过程信息和个性化信息的关注。在深化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区域和学校需要跳出表面化数据收集与分析,通过深挖数据价值,以数据驱动教研评价改革。
教师职业生涯包括能力建立、生涯困境和稳定停滞等阶段,教研评价需基于职业阶段动态调整评价量规,即根据各阶段教师不同的发展需求,从教学资源建设、课堂评价、教学创新、职业满足感等多维度动态调整评价内容。
能力建立阶段的新教师,教研评价重点应是教学设计、课堂管理和内容理解。通过记录备课解读、目标设定、教学方法选择、课堂互动和语言表达等数据,识别优势与不足。此外,就新教师的教研评价,还应重视数字工具与资源平台应用情况,评价指标具体包括功能性、易用性、安全性等,以及影响资源建设的效率和质量。这利于发挥年轻教师熟悉技术的优势,并在“探索—实践—评价—创新”的闭环中进一步挖掘个人特长、快速提升专业能力。
生涯困境阶段的教师,教研评价需要通过教学设计、教学风格、课堂文化等方面观察,分析其心理状态和抗挫能力。评价指标应从不同的观察视角设置,如课堂教学可以从环节、呈现、现场反应等角度观察,课堂文化可以从民主、创新、思考等角度观察。其目的是通过表面数据,精准锚定教师专业成长难点,发现困境后,为教师提供明确发展方向,并通过学校群体教研提供资源帮助与心理支撑。
稳定停滞阶段的教师,教研评价更需要关注创新意识和发展需求,具体的量化指标需要包含教学方法的革新程度、教师间互动交流频率以及教研成果的产出。该阶段教师的教研工作,可以设置多元化的展评活动,一是为教师完成教师间互动交流频率的评价考核提供途径,二是提升其参与教研工作的获得感。教研过程中可开展分享论坛、主题沙龙、技能比武等活动,提升教研的成果品质,更为该阶段教师深度参与教研注入动力。
此外,教师群体存在学历层次、学校类型和专业水平等差异,教研评价还应注意群体差异的数据分析与应用。就不同学历层次方面,高学历教师侧重学术研究和教学创新,学历相对低的教师关注教学实践和经验积累;就不同专业水平方面,高水平教师关注前沿研究和方法创新,待提高教师侧重基础知识和教研积极性;就学校类型方面,教研评价中城区教师需更重视利用资源创新和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农村教师重点在有限资源下开展校本教研和提升教学质量。
落实差异化教研评价机制,区域和学校可以通过开展项目式教研推进,即教师可根据所选择的项目,从不同切入点开展教研工作。区域和学校从教研参与、专业现状、发展素养等维度,以及项目参与、项目产出、项目能力等指标出发,对每位教师的专业成长态势进行数据分析并形成教师个人研修报告。
教育的生命力离不开教师的成长和发展,而教师成长和发展有赖于其内心的高度自觉。在教师个人职业发展中,通过教研评价的动态调整,提高评价的准确性和公正性,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评价过程,这可以直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自身在教学与研究活动中的表现,以便制定更合理的个人发展改进措施。因此,以数据驱动的教研评价,聚焦课堂、聚焦问题、聚焦实践,可以使问题在一线得到解决,典型在一线培育,经验在一线总结,成果在一线推广,从而深度激活教师职业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