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田轩(作者系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将拉动内需明确为“十五五”时期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抓手,提出促进形成更多由内需主导、消费拉动、内生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回望“十四五”,金融作为实体经济的血脉,在提振消费、释放内需潜力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新的阶段,通过政策引导、工具创新与服务生态构建,金融支持消费实现多维度跃升,将成为稳增长、惠民生的重要引擎。
政策工具精准滴灌是带动消费市场快速复苏的重要抓手。中央财政持续加大财政补贴力度,与金融贴息协同发力,推动汽车、家电、数码产品、家装厨卫等大宗消费更新换代;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政策落地,引导金融机构向符合条件的企业和项目提供低成本贷款;首创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覆盖购物、旅游、养老、家装等高频场景;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定向支持文娱、教育、养老等服务业,惠及约4000家经营主体,为服务业消费注入了强劲动力。
消费信贷量质同增,成为金融提振消费的重要支撑。5年来,消费信贷市场在规范中实现总量与结构的同步优化,不含个人住房贷款的全国住户消费贷款余额较“十四五”初期大幅增长。信贷服务领域不断拓展,从传统的住房、汽车等大额消费,逐步拓展至教育、医疗、文旅、绿色消费等领域。面对消费结构向智能化、服务化、个性化升级的趋势,金融机构主动创新,推出“专精特新贷”“苏知贷”等定向产品,为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提供了精准资金支持。
消费金融数字化转型加速推进,为消费服务场景拓展提供了坚实支撑。移动支付、数字人民币等金融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推动消费场景向“线上+线下”“城市+乡村”全面渗透。2024年,我国移动支付交易规模达到563.7万亿元,用户规模突破10亿;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覆盖餐饮、零售、文旅等细分领域,形成了全场景、全天候的金融服务生态。
也要看到,城乡区域金融服务不均衡、信贷模式与消费需求错配等问题仍然存在,成为制约消费潜力释放的堵点。这些正是新阶段深化金融支持消费改革的发力点。
针对城乡区域金融服务不均衡,完善普惠金融机制是首要发力点。构建县域消费金融生态圈,推动国有大行与农村信用社合作,打通服务末梢。健全农村信用体系,依托“数字乡村”建设,整合社保、医疗、消费数据,建立农村居民信用评分体系,对信用良好的农村消费者给予消费贷款利率优惠和额度提升。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消费金融,鼓励东部地区探索“科技+消费+金融”模式,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文旅+消费+金融”,对乡村旅游、非遗体验等项目提供专项贷款。
解决信贷模式与消费需求错配,关键在于推动消费信贷从总量调控向结构优化转型。既要合理调控住房信贷增速,逐步提升支持服务消费、绿色消费的额度,也要发展场景化、小额化、短期化消费信贷,针对新市民、低收入群体推出“信用+收入”双维度评估模型。
进一步激活消费新增长点,强化金融与产业政策的协同联动必不可少。要建立跨部门产融协作平台,打通消费数据与金融授信链条,推动金融机构深度嵌入绿色家电、节能建筑、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链前端,提供“支付+融资+保险”一体化服务。鼓励设立消费金融专项引导基金,重点支持养老托育、智慧医疗、体育休闲等民生服务领域创新项目,形成“政策引导—金融支持—产业落地”良性循环,让金融更好赋能消费新业态发展。
在此过程中,防范系统性风险、筑牢监管底线不能忽视。要构建“科技+监管”新型治理体系,建立“中央+地方”双层监管协调机制,明确互联网平台“助贷”业务的资本金要求、风险准备金计提标准。加强个人信息保护,严禁无场景、无用途的消费信贷投放,严控大数据杀熟与过度授信行为。实时监测信贷资金流向,对“套路贷”、虚假交易等行为实施零容忍打击,保障消费者权益,为内需持续释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展望“十五五”,只要以长效机制推动金融精准对接消费需求、护航消费升级,必能激活内需这个经济增长第一拉动力,让金融“活水”真正滋养民生福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