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深入践行大食物观、提升城市生活空间品质、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高水平保护生态环境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宋建晓:深入践行大食物观,更好满足居民食物消费升级需求】
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福建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宋建晓表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群众的营养需求日益多元化、全面化和均衡化。城乡居民膳食结构升级,对食物的需求逐步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健康”转变,食物营养健康和绿色无污染成为很多消费者优先考虑的问题,越来越多的人关注食品的生产过程、加工方式和储存条件。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米袋子”更满了,“菜篮子”更丰富了。然而从供求关系看,粮食产需总体上仍处于紧平衡状态。大食物观体现了从“粮食”到“食物”观念上的与时俱进和丰富创新,强调食物供给由单一生产向多元供给转变,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向森林、草原、江河湖海要食物,向设施农业要食物,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拓展食物直接和间接来源,实现各类食物供求平衡。大食物观要求充分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延伸食物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深入践行大食物观,开发多元化食物供给渠道,是有效缓解资源环境压力,更好满足居民食物消费升级需求的重要举措。
摘编自《经济日报》
【赵峥:推动“人、产、城”深度融合与协调发展】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研究员赵峥指出,城市生活空间不仅是城市居民的栖息之所,也是承载经济活动、社会关系与文化记忆的综合场域。城市生活空间的品质,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体验,是体现现代化城市建设成效的重要维度。不断提升城市生活空间品质,有助于促进消费、稳定投资、鼓励创新,激发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当前,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这样的历史性变化赋予高品质城市生活空间更为丰富的时代内涵。具体来看,在价值导向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既需要满足居民基本生活需求,又需要推动民生福祉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更高层次跃升。在建设内容上,既重视“投资于物”,改善住房、道路、管网、水电燃气等城市生活“硬条件”;又注重“投资于人”,在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等优质公共服务供给上持续发力。在功能结构上,突出以人为本,坚持人口、产业、城镇、交通一体规划,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改进城市空间功能,释放人口、产业、交通、生态等要素的多维协同效应,推动“人、产、城”深度融合与协调发展。
摘编自《人民日报》
【谢永江:持续推进“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落地】
北京邮电大学互联网治理与法律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谢永江表示,二十一世纪第二个十年,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技术创新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与广度重塑着世界。它在促进全球经济复苏、推动社会进步、丰富文明样态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网络空间发展不平衡、规则不健全、秩序不合理、治理“碎片化”等问题日益凸显;网络安全威胁日益加剧,网络犯罪、网络恐怖主义成为全球公害;数字鸿沟不断拉大,阻碍了普惠发展的步伐;不同文化、价值观在网络空间激烈碰撞,甚至成为意识形态对抗的新疆域。在此背景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正是对全球互联网“向何处去”、网络空间“如何治理”的时代之问的中国答案。十年来,中国不仅是理念的倡导者,更是坚定的行动派。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引下,中国与国际社会一道,推动理念落地生根,结出累累硕果。当前,网络空间的霸权主义、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仍有市场;网络空间安全威胁更加复杂多元;数字技术差距和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严峻;全球数字治理体系改革仍面临阻力。持续推进“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落地,需要国际社会凝聚更大共识,付出更大努力。
摘编自光明网
【陈朋: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科研处处长、研究员陈朋指出,高质量发展具有“生态性”,高水平保护也具有“经济性”,二者融合共进、相互成就。特别是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绿色发展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绿色发展作为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能够加快推动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乃至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升级,进而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解决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问题。守住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色不仅要有立竿见影的措施,更要有科学合理的制度安排。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既需要“立说立行”,也需要“久久为功”。针对目前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突出问题,必须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比如,强化环保政策同其他政策的协同发力,注重源头预防、前端减排、全程监管、协同增效。围绕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靶向发力、科学治污。实践证明,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以法治方式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因此,在狠抓立行立改的同时,还要健全完善资源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等。只有把立竿见影的措施与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结合起来,才能发挥综合效应。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
(光明网记者陈锐海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