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指出,“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性机遇,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学技术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科技创新”主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科技创新决定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高度,也影响着中国经济未来在全球竞争格局中的战略位势。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丁晋清在经济日报撰文表示,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不同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更加注重生产力“质”的变革,它是由革命性、颠覆性新技术所催生,并由此系统集成出新动能、培育出新优势的一种先进生产力质态,具有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特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利于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增强经济竞争力。这要求瞄准科技前沿,全力攻坚关键核心技术,以突破性成果催生新动能。坚持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未来科技制高点。同时,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全面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着力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创新势能切实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动能。同时,科技亦是一把“双刃剑”,既驱动发展,也潜藏风险,需要在发展和安全之间找到平衡点,护航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详情】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十五五”时期,我国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核心目标,主要在于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为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郭克莎在中国社会科学报撰文指出,科技创新是指新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主要是通过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产生新的科学知识、技术发明和工程方法的动态过程。而产业创新主要是从宏观视角对创新目标和产业目标的重新审视,是着眼于新技术革命和全球竞争情境的发展模式创新。二者之间是一种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源泉。科技突破为产业发展提供新的技术可能性和方向引导。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的延伸和应用。产业需求为科技创新提供方向和动力,并通过市场化应用反馈进一步优化技术路径。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需要建立形成系统化、多层次的机制,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无缝对接”。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离不开国家战略引导和政策支持。从有机衔接、精准对接到无缝对接,融合理念不断发展,融合要求持续深化。这种战略引导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持续动力。此外,还需要相应的平台载体和生态环境支撑,形成资源共享、要素集聚的肥沃土壤。【详情】
制造业是技术创新的重要土壤
科技强国建设离不开制造业的发展,制造业本身就是技术创新的重要土壤,许多重大科技创新也需要在制造业场景中推广应用。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工业室主任徐建伟在学习时报撰文指出,从整个经济体系来看,制造业发展代表着一国从事物质加工的技术创新、产品开发和生产组织能力,以及与物质加工水平相适应的劳动、金融、设施等要素支撑体系。制造业生产效率进步快,新质生产力加速成长,大规模的制造业发展能够带动先进生产要素向制造业充分汇聚和高效配置,从而促进全社会生产率提升和经济增长保持在较高水平。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先进制造业的骨干地位更加突出,既为生产性服务业提供动力牵引、为生活性服务业提供消费品来源,也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技术和装备支撑。庞大的制造能力也是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前提条件。不论是劳动密集的传统产业发展,还是人力资本集中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都是促进就业增长的重要渠道。高水平开放合作也离不开制造业发展,以制造业为主体的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本身就是国际经贸合作中最重要的领域。正是通过先进的制造技术、优质的制造产品、卓越的制造品牌,我国对外开放的领域不断拓宽、合作的层次不断加深。【详情】
经济大省是科技创新策源地、产业变革最前沿
经济大省大都是高水平科研机构和高素质人才集聚地,是科技创新的前沿。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宋葛龙、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刘志成在人民日报撰文表示,经济大省拥有丰富的科技资源和雄厚的创新实力,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的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名单中,来自经济大省的企业占比较高。长三角地区已成为人工智能人才需求最旺盛、人才集聚度最高的地区,能够率先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难题,具备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的条件,为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筑牢坚实基础,持续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经济大省应更好发挥科技创新策源地的作用,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贯通教育培养人才、人才引领创新、创新驱动发展,打通“科技—产业—人才”一体化链条。同时,经济大省对外开放程度高,既有经济发展优势又有丰富开放发展经验,是我国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深度融入国际分工的重要支点,有条件也有责任在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奋勇争先。经济大省应率先落实好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战略,发挥经济基础好、开放经验丰富等优势,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以点带面激活全国高水平对外开放发展动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详情】
(光明网记者 罗之颖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