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宏观调控、实体经济、保持战略耐心、法治中国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李春根:不断完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
江西财经大学副校长李春根表示,宏观调控制度体系是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完善程度直接决定着宏观经济治理的实际成效,直接影响高质量发展的成色。完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能够有效优化保障宏观经济平稳运行的相关机制,有助于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还能灵活应对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带来的内部波动性风险和外部输入性风险。进一步完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需把握以下几个重点。一是从完善国家战略规划体系和政策统筹协调机制入手,加强国家重大战略深度融合,避免各自为战。二是完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机制。三是强化科技创新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协同机制。四是构建绿色低碳导向的宏观调控制度框架。五是健全预期管理机制,重点通过规范宏观经济政策信息发布、搭建常态化政策沟通渠道,减少信息不对称引发的预期波动,引导社会预期始终与宏观调控导向保持一致。其中,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务实之举。经济社会各领域联系日益深入,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把经济政策和非经济性政策统一纳入一致性评估,确保政策从顶层设计到逐级传导、再到落地见效始终同向发力。
摘编自《经济日报》
【焦豪:为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战略支撑】
北京师范大学京师特聘教授焦豪指出,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与风险挑战并存的新阶段,需要依托传统产业转型、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布局、服务业能级提升和部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战略支撑。其中,传统产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持续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开展供需结构性改革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加快转型。在供给侧重构要素配置,在现有产业发展基础上催生新的产业形态;在需求侧以智能化改造传统消费业态,同时创造全新消费需求,提振市场消费活力。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推动力。一方面要持续加速发展,以产业集群建设推动新兴产业带动实体经济快速发展,同时以实体经济提供的丰富应用场景反哺新兴产业;另一方面,在发展过程中保证安全,筑牢新兴产业生态与应用场景建设的安全根基。未来产业是塑造经济发展新动能的关键。要发挥技术与市场的双向赋能作用,推动前沿技术落地为具体产业形态。构建以可持续投入保障机制为核心的制度供给,支撑未来产业持续开展研发创新,为实体经济的未来发展锚定方向,培育全新的经济增长点。服务业能级的提升不仅是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环节,更是促进要素循环和培育产业生态的关键支点。要通过构建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的协同生态,形成贯通创新链、产业链与价值链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注入持久动能。此外,新型基础设施是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和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要持续夯实基础设施,加快绿色能源建设推动能源供给方式和生产体系绿色转型,为实体经济积蓄持久的发展活力。
摘编自《光明日报》
【何锡辉:保持战略耐心,使“十五五”规划的各项任务要求落到实处】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何锡辉指出,从新中国成立至今,“五年”规划(计划)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战略实践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我们党通过十五个“五年”规划(计划),形成了贯穿新中国史的战略接力,以坚定的战略耐心始终不渝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所以,制定“十五五”规划深刻体现了我们党保持战略耐心,这是对规划治国的历史经验总结。与此同时,“‘十五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处于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所以,在实践中,我们要继续保持战略耐心,以辩证、联系的视角看待我国发展机遇和挑战,既要沿着各项目标稳步前进,又要做好充分准备,更好地防范化解国内外的发展挑战,确保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从时间维度看,距离实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目标只有10年时间,我们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中保持战略耐心,按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擘画的战略目标逐步推进,逐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各项目标。从内容维度看,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在14亿多人口基础上推进现代化进程,这在人类历史上尚无先例。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保持战略耐心,大力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善于抓住历史变革时机,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协力奋斗。
摘编自光明网-理论频道
【李建伟:新时代新征程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中国】
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处处长李建伟认为,立足党的十八大以来法治中国建设巨大成就,展望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前景,新时代新征程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中国基本内涵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第一,目标是保障和服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第二,实质是进一步构建先进生产关系,促进新质生产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第三,标准是“更高水平”。基于目标导向、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中国”应体现以下几个方面要素: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先进性、科学性、实效性进一步彰显,以法治为核心的中国之治更加自信;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更好迈向良法善治;法治与先进生产力相结合进一步紧密,法治与改革良性互动进一步加强,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进一步发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推进涉外法治建设,在全球治理中进一步增强话语权、规则制定权和影响力;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将法治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制度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之,“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中国”不仅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内容,也是保障高质量发展、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大战略。
摘编自《解放日报》
(光明网记者 刘梦甜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