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福建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杨建义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人民战争,舆情是其中重要的战“疫”阵地。舆情导向正确、风清气正,则有利于汇聚人心,同心同德战胜疫情;舆情导向混乱、各种信息嘈杂,则将直接影响民众的“战疫”心理,在疫情面前产生恐慌和无力、无措感。当下,居家是防控疫情的重要手段,民众更多地依赖网络、关注网络,网络舆情成为影响民众心态、看法和行为的重要变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一些群众存在焦虑、恐惧心理,宣传舆论工作要加大力度,统筹网上网下、国内国际、大事小事,更好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更好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综观新冠肺炎疫情以来的网络舆情,“台风眼”现象成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特点。在疫情发展和防控过程中,一些焦点问题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形成网络舆情,随着疫情发展和防控进程而不断呈现裹挟态势,形成阶段性的“台风眼”现象,颇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感。从其形成原因看,一是民众的高能关注。在疫情面前没有局外者,每一个人都是局中人,关注者数量庞大,焦点问题关注度集中,能够主动介入其中问题的讨论。与疫情相关的敏感话题、深度文章的阅读量轻易地就能达到10万+,一些领域所谓“意见领袖”的言论阅读量经常在100万+以上。在此次疫情中,民众对新冠病毒的来源、如何传播、怎样防控、治疗状况保持着持续的高能关注,每一个问题的焦点都在网络上形成持续的舆情“风暴”。比如在新冠病毒的源头问题上,武汉华南海鲜市场作为空间源头成为网络焦点,对新冠病毒本身的追问把武汉病毒研究所和研究人员推上网络舆情的浪尖,对新冠病毒宿主的探讨让“吃蝙蝠的女孩”成为网民唾弃的对象,在一些微信圈中“生物战”阴谋的论断始终发酵。由于弄清这些焦点问题本身需要深入的科学研究,为网络舆情中“台风眼”的持续存在提供了现实话题。从根本上说,网络舆情“台风眼”现象的消退将取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进程的推进,取决于新冠病毒研究的深入和揭示。
二是信息不对称。信息时代的信息具有多重的社会意义。网络是最大的信息集散地,信息不对称既是网络舆情焦点问题形成的重要原因,也是维持网络舆情“台风眼”持续存在的外在“能量”。就新冠肺炎疫情来说,信息不对称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疫情和疫情防控涉及大量的专业性知识,与民众常识性认知之间存在差异;二是疫情防控中民众信息期待窗口与疫情信息发布时间之间存在错位,尤其聚焦在新冠病毒“人传人”等传播途径信息的公开时间上;三是权威部门信息发布的频次、详实性等,无法满足民众对信息持续、透明的需求,由此网民用各种方式比较和褒贬不同的地区、不同场次的信息发布会等。信息不对称会在不同主体之间形成“信息圈层”,许多信息只是局限在“圈子”内部流动,无法形成“圈际”之间的信息交换与互动,从而就在某个焦点问题上形成内部明晰稳定而外部模糊嘈杂的网络舆情“台风眼”。最为典型的如新冠病毒“人造说”。面对专业性极强的学术问题,在信息不对称或模糊的背景下,民众往往倾向于运用自己熟悉的渠道获取网络中的嘈杂信息,习惯于以自己的常识去理解和解读未知的问题,选择自己的价值偏好来形成认同逻辑的自洽,从而把相关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推进网络舆情的漩涡。
三是不确定性的恐慌情绪。面对疫情的不确定性和未知性,每个人内心都或多或少地存在恐慌情绪或焦虑心理。就如有网友所描写的:“面对疫情,你就像海鲜池里的螃蟹,不知道明天厨师要抓的是哪一只。”面对内心“人若浮萍”的感觉,一方面,人们通过收集各种信息来增加对外部判断的确定性,增强对自己判断的自信,从而由外而内地确立起一种认识方向;另一个方面,在宅家的状态下,人们通过网络参与来建立心理上的社会支持,而在网络参与过程中首先关注的是网络中的疫情消息,通过浏览、评论、点赞、转发、提供等成为网络舆情的建构者或参与者,由此在网络舆情参与中获得一种选边站队的确定感。这是网络舆情“台风眼”现象存在的重要社会心理。
四是关注问题的争议性。矛盾的对立统一是解读网络舆情“台风眼”成因的方法论。新冠病毒作为一种新型病毒,对其研究涉及科学性与伦理性之间的关系,涉及认识性和曲折性之间的关系,对于疫情防控牵涉到时间性与程序性、预测性与现实性、公开性与风险性等问题的考量,从而纠缠成为对新冠肺炎防控中争议性问题。有的人以粗暴简单的自洽逻辑和诡辩闭环,得出自己愿意相信的结论;有的人基于对真相的追逐,试图去还原更多的信息;有的人纯粹地围观,留下太多无谓的争论和浮躁的喧嚣,形成了此起彼伏的网络舆情“台风眼”。比如,在疫情中不幸感染去世的李文亮医生,就引发一轮轮的网络舆论风暴,屡次突破互联网传播峰值。对此,国家监察委派出调查组作全面调查,让人对还原事实怀着期待。
试图“体制归因”是每一次重大事件的网络舆情一个不可忽视的议程设置。防止网络舆情“台风眼”现象的体制归因,是宣传教育和舆情引导必须关注的问题。从目前情况看,尽管“台风眼”式的网络舆情始终活跃,但并没有出现一边倒的“体制归因”声音,没有出现明显的“极化现象”和“沉默的螺旋”。从根本是上说,事实是最好的解释,行动是最有力的宣传。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疫情防控,中央政治局常委会19天内连开三次会议直面疫情部署。发挥制度优势,坚持全国一盘棋,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度,全力支持湖北、武汉抗击疫情。各级政府积极作为,从城市社区到乡村,联防联控,防止疫情的扩散。“最美逆行者”刷屏网络,汇聚起网民抗击疫情的信心、希望和力量。举国上下抗击疫情的实际行动,成为引领网络舆情发展的压舱石和导向标。针对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一些群众存在焦虑、恐惧心理的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强化显政,坚定战胜疫情信心。让群众更多知道党和政府正在做什么、还要做什么,对坚定全社会信心、战胜疫情至为关键。同时,要加强舆情跟踪研判,主动发声、正面引导,强化融合传播和交流互动,让正能量始终充盈网络空间。
化解新冠肺炎疫情的网络舆情“台风眼”现象,一是关注和回应网络舆情“台风眼”中的民众关切。民众上网了,民意也就上了网。新冠肺炎网络舆情的“台风眼”是观察民意的一个重要窗口,也是检验民众网络素养的练武场,更是把握主导、壮大网上正能量的切入口。防疫与时间赛跑,信息同样与时间赛跑。要加大网络宣传,深入宣传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让民众更多地知道党和政府正在做什么、还要做什么,坚定民众战胜疫情的信心。要充分报道举国上下联防联控的措施成效,生动讲述防疫抗疫一线的感人事迹,凝聚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强大力量。要多层次、高密度发布权威信息,增强及时性、针对性、专业性,提升公信力。正视疫情防控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回应群众关切的核心问题,增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着力稳定民众情绪,引导民众增强信心、坚定信心。
二是发挥主流媒体的优势,增强化解“台风眼”的能力。面对疫情的焦虑和恐慌,民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想获得科学的指导,提高自我防护的能力和效果。主流媒体在这个方面有技术、有人才、有公信力,具有自媒体无可比拟的优势。要善于抓住机遇,充分发挥融媒体平台的作用,加大对健康理念和疫情防治的宣传教育,广泛普及科学防护知识,敢于对网络上不科学、伪科学、假科学的知识进行及时批驳和澄清,把民众的关注点引导到主流媒体平台上来,以“蓄水池”的方式培养有粘性的受众,从而形成网络空间中具有独特话语权的引领力量,化解和防范网络舆情“台风眼”的无序发酵。
三是坚持依法治理,防范网络舆情“台风眼”的冲击。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也不是治外“飞地”。在网络舆情中不乏暗含敌对力量、造谣生事、引导发酵、吸引关注的“台风眼”,对此要加强对网络舆情的依法管控,打击借机攻击党和国家、造谣滋事、散布虚假信息的不良网络言行,形成良好的网络舆情管控预期。要坚持依法行动、依法行事,落实网络舆情管控的主体责任、主管责任、监管责任,提高管理技巧,增强管理水平,把控好整体舆论,为化解“台风眼”现象筑牢坚实法治底线,努力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四是强化预期管理,减少网络舆情“台风眼”形成。预期管理是一种确定性管理。在新冠肺炎疫情实时动态中,“每天变化的不是数字,是生命”。不仅要及时公布各地确诊、疑似患者等数量信息,也要分析数量背后的逻辑关系,更要揭示数量与救治防控之间的关系,让民众在每天不断变化的数量面前不再恐慌,而是从变化趋势中看到向好的预期。如,2月12日湖北省当日新增确诊病例14840人,网民并没有因数量的大幅度暴增感到恐慌,而是感受到数字背后“应收尽收”的担当和作为,从而把战胜疫情的信心、信念投射到网络言行中,成为良好网络舆情的“抱薪者”。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