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李晓敏(中共广西区委党校(广西行政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建设金融强国,要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做到:诚实守信,不逾越底线;以义取利,不唯利是图;稳健审慎,不急功近利;守正创新,不脱实向虚;依法合规,不胡作非为。这五个关于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实践要求是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道路的重要支撑,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相互融合的重要体现,具有现实重大指导意义。
文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塑造个人的认知和行为,也对社会文明进步产生着深远影响。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不仅有助于塑造中国特色金融发展道路的动力和方向,而且还影响着国家经济治理体系和经济治理能力建设。要深刻认识和准确理解其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加快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为金融强国建设提供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培育坚守以诚为本的信用文化。“诚实守信,不逾越底线”作为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首要实践要求,其指向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强调“诚信”的重要性。《周易·乾》有言,“忠信,所以进德也”;《论语·颜渊》提出,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则衰;《管子·乘马》云:“非诚贾不得食于贾”,意指不讲诚信者没有资格从事工商业;明代大儒王阳明认为惟天下之至诚,然后能立天下之大本。金融的本质是信用,信用是各类金融交易行为的基础。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就是信用制度高度发展的产物。没有信用就没有金融交易,信用同时也是金融市场的“生命线”,决定着金融市场的起起伏伏。从上世纪90年代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到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可以看出危机发生的主因是信用风险评估及防范不足引发泡沫经济和虚假繁荣。守信用则风险低,信用弱则风险大。因此,高度重视涉金融领域信用体系建设,规范金融秩序,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外延,这是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前提和基础。要大力加强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快构建涵盖金融机构、企业客户和消费者等群体在内的金融信用信息平台建设,依法依规加强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应用,严惩各类失信行为,有效形成良好的社会信用信息共享生态系统,让信用文化不断擦亮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底色”。
培育追求义利统一的德行文化。宋代著名理学家程颢提出:“天下之事,唯义利而已。”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重义轻利”“义利相兼,以义为先”的义利观一直为世人所推崇。在现代社会,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亦是价值目标所在。中国特色金融文化追求义利统一首先源自我国金融市场体系的独特性、普惠性和包容性。在我国,服务广大农村地区、中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的金融机构仍然是金融市场的主力军,普惠金融所服务的对象囊括农民、城镇普通居民、老年人、失业人员以及普通工薪阶层等群体,特别是当前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实现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过渡阶段,中国特色普惠金融体系构建的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金融市场服务体系,为乡村振兴和服务“三农”事业提供了强有力的信贷资源支持。从内质上看,普惠金融帮助弱势群体获得了公平发展致富的权利,它的重要价值在于促进经济的包容性增长和社会和谐发展。这些因素构成了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中必须具备的“义”文化。当然,金融具有天然的逐利性,信贷资金是有价格体现的。因此,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要更加注重金融发展的普惠性,不断向实体经济、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群体让利的同时,还要不断扩大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渗透率、优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生态环境,把维护金融投资者和金融产品消费者的正当权益摆在重要位置,在提高不同群体的获得感中找到更好平衡。
培育深入践行审慎理念的稳健文化。《淮南子·说山》说到,“万事由此所先后上下,不可不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强调“行稳致远”“居安思危”的稳健意识和风险意识,这体现的就是一种审慎理念。审慎是一种基础价值,是规范道德价值定位的尺度和判断,能对其他道德规范作出合理选择的尺度。脱离审慎,其他道德规范将无法存在。可以说,审慎既是一种人类德性,又是一种道德选择方法。金融业务具有动员资金、分配资金、分散风险等基础功能,所以金融既关乎着经济社会发展“血脉”畅通,亦关系着老百姓群众的资金安全。金融业应当将安全性作为首要原则,坚持稳健发展经营。特别是近年来金融科技的迅速发展,金融的外延风险和外溢风险随之上升,审慎就成为金融监管的不二选择。审慎体现的主要是防御的力量,在扩张期一般对审慎无感,而只有在衰退期,防御的价值才能凸显。这点从回顾历史上发生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前后就感知得更加明显。金融危机发生前,人们大多对审慎比较排斥;危机发生后,人们才会重新审视审慎的价值。当然,宏观审慎政策是一个不断完善和演进的概念,各界仍在深化认识,但坚持审慎经营的理念是中国特色金融文化需要明确的重要理念。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同时,应当积极构建审慎治理机制、金融风险早期纠正机制,进一步完善审慎政策框架,不断创新和完善宏观审慎管理工具和政策实践。
培育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根本的责任文化。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源头,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也需要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溯本寻源。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服务实体经济就是金融的“根”。每一次金融危机的发生,从表面上看是金融风险的失控,从根本上来说则是金融与实体经济的逐渐脱节。金融脱实向虚既是危机发生的现象之一,也是原因之一。有效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业安身立命之本。金融业的收益来自实体经济,金融的作用是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因此,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目标是通过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实体经济增长。要建设结构合理的金融市场体系,完善制度安排,引导金融服务回归本源。加大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力度。推动金融机构加强服务和产品创新,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进一步优化融资结构,培育分工协作的金融机构体系,疏通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的渠道。
培育严格遵守法治的规则文化。《韩非子·有度》提到,“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金融领域是强监管、重规则的领域,对法治要求极高。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要全面加强金融监管文化体系建设,扎实推进依法行政,通过严格落实金融监管相关法律法规,助力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切实提高金融监管的有效性和精准性。一方面,金融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领域,必须健全金融法治,强化金融稳定法治保障,准确领会金融法治精神,加快出台金融稳定法等法律法规,为金融活动提供框架完整、逻辑清晰、制度完备的规则体系。另一方面,要加大对金融领域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突出打击各种名目的非法金融活动,维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通过培育严苛规范的金融文化“气候土壤”,达到既依法惩治和预防金融违法犯罪,又依法保障合法金融创新发展的价值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