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预期管理为何如此重要
首页> 理论频道> 经济社会 > 正文

预期管理为何如此重要

来源:经济日报2025-02-18 10:25

  作者:王立勇(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二级教授)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预期管理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对于提振信心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健全预期管理机制”。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多次提及“预期”这个词,包括“稳定预期、激发活力,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加强预期管理,协同推进政策实施和预期引导”等。预期管理为何如此重要?这既可从理论上进行分析,也可结合经济运行实际状况深化理解。

  预期,是人们对未来经济变量作出的一种估计,具体可表现为企业、家庭等主体对与其经济决策有关的经济指标的预测。基于自身形成的预期,企业或家庭等会做出投资或消费决策,进而对经济产生影响。例如,如果企业预测未来的产品价格将上涨,为了追求更多的利润或降低成本,可能会增加当期投资和生产;如果家庭预测未来物价将上涨,可能会增加当期购买或消费。这样,就可能扩大总需求和刺激经济增长。预期管理一般是指通过政策干预、信息沟通和舆论引导等,向市场传递明确一致的信息,对经营主体等的预期进行引导和调整,以提振其信心,促使其做出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决策。预期与微观经济活动和宏观经济运行相关联,不同主体的预期叠加在一起将构成社会预期,从而成为影响宏观经济的重要力量。社会预期的波动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宏观经济波动。同时,预期会影响经济政策的实施效果,也会影响政策空间。经济政策通常是通过引导或改变经营主体的经济行为来发挥作用,经济政策的实施效果与经营主体的预期相关。以减税政策为例,减税政策能够增加经营主体的收入,但如果经营主体对经济前景感到悲观而未将这些收入用来增加投资,则减税政策便无法产生效果。相反,如果经营主体因产生乐观预期而增加投资,则会推动经济增长,从而实现政策目标。此外,还有一类政策是专门通过影响预期来发挥作用的,如货币政策工具中的前瞻性指引,或财政政策工具中的政策指引和沟通等。

  预期的变化受经济发展的影响,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社会预期偏弱意味着经营主体的信心不振,就会导致有效需求不足,进一步加重预期偏弱问题,从而产生恶性循环和多米诺骨牌效应。所以,应把预期管理作为重要抓手,通过预期管理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美国1929年发生大萧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华尔街股市的骤然下跌引发了悲观预期,经营主体普遍丧失信心,产生恐慌情绪,引致经济陷入深度衰退。德国为应对经济下滑,曾成功使用财政政策工具来直接管理预期。如2005年11月,宣布从2007年1月开始将增值税税率提高3个百分点;2020年6月,宣布临时性将增值税税率由19%降至16%,实施期限从当年7月1日到12月31日。通过提前发布关于未来将提高税率的消息或宣布暂时性的税率变化,德国政府成功引导家庭产生了通胀预期,从而刺激消费需求和促进经济增长。我国在应对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中,都及时释放出清晰的稳增长信号,成功改善了经营主体的预期和信心,使其扩大投资和消费,从而避免经济大幅下滑。2024年,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稳预期政策,特别是9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部署实施一揽子增量政策,使经营主体的预期和信心得到明显改善,为顺利实现年度增长目标奠定了基础。

  构建前瞻性更强、靶向更精准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从加强预期管理的角度应重视以下工作:引入直接影响预期的政策工具,强化政策指引或提前发布一些关于未来政策的信息。建立健全跨部门的政策沟通与协调机制,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协同推进政策实施和预期引导,提高政策之间的协调性和协同性。另外,还应加强科普教育和知识普及,特别是经济知识、金融知识的普及,针对热点问题和经济现象进行解读和阐释,以提高政策的预期管理效果。建立常态化的信息沟通和协调机制,搭建政府与经营主体之间的沟通平台,构建多元化的政策沟通方式,有效提升沟通效率和效果。

[ 责编:刘梦甜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自信之源》:寻古问今 简而意足

  • 四重叙事的思政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