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王立勇(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二级教授)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预期管理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对于提振信心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健全预期管理机制”。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多次提及“预期”这个词,包括“稳定预期、激发活力,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加强预期管理,协同推进政策实施和预期引导”等。预期管理为何如此重要?这既可从理论上进行分析,也可结合经济运行实际状况深化理解。
预期,是人们对未来经济变量作出的一种估计,具体可表现为企业、家庭等主体对与其经济决策有关的经济指标的预测。基于自身形成的预期,企业或家庭等会做出投资或消费决策,进而对经济产生影响。例如,如果企业预测未来的产品价格将上涨,为了追求更多的利润或降低成本,可能会增加当期投资和生产;如果家庭预测未来物价将上涨,可能会增加当期购买或消费。这样,就可能扩大总需求和刺激经济增长。预期管理一般是指通过政策干预、信息沟通和舆论引导等,向市场传递明确一致的信息,对经营主体等的预期进行引导和调整,以提振其信心,促使其做出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决策。预期与微观经济活动和宏观经济运行相关联,不同主体的预期叠加在一起将构成社会预期,从而成为影响宏观经济的重要力量。社会预期的波动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宏观经济波动。同时,预期会影响经济政策的实施效果,也会影响政策空间。经济政策通常是通过引导或改变经营主体的经济行为来发挥作用,经济政策的实施效果与经营主体的预期相关。以减税政策为例,减税政策能够增加经营主体的收入,但如果经营主体对经济前景感到悲观而未将这些收入用来增加投资,则减税政策便无法产生效果。相反,如果经营主体因产生乐观预期而增加投资,则会推动经济增长,从而实现政策目标。此外,还有一类政策是专门通过影响预期来发挥作用的,如货币政策工具中的前瞻性指引,或财政政策工具中的政策指引和沟通等。
预期的变化受经济发展的影响,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社会预期偏弱意味着经营主体的信心不振,就会导致有效需求不足,进一步加重预期偏弱问题,从而产生恶性循环和多米诺骨牌效应。所以,应把预期管理作为重要抓手,通过预期管理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美国1929年发生大萧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华尔街股市的骤然下跌引发了悲观预期,经营主体普遍丧失信心,产生恐慌情绪,引致经济陷入深度衰退。德国为应对经济下滑,曾成功使用财政政策工具来直接管理预期。如2005年11月,宣布从2007年1月开始将增值税税率提高3个百分点;2020年6月,宣布临时性将增值税税率由19%降至16%,实施期限从当年7月1日到12月31日。通过提前发布关于未来将提高税率的消息或宣布暂时性的税率变化,德国政府成功引导家庭产生了通胀预期,从而刺激消费需求和促进经济增长。我国在应对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中,都及时释放出清晰的稳增长信号,成功改善了经营主体的预期和信心,使其扩大投资和消费,从而避免经济大幅下滑。2024年,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稳预期政策,特别是9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部署实施一揽子增量政策,使经营主体的预期和信心得到明显改善,为顺利实现年度增长目标奠定了基础。
构建前瞻性更强、靶向更精准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从加强预期管理的角度应重视以下工作:引入直接影响预期的政策工具,强化政策指引或提前发布一些关于未来政策的信息。建立健全跨部门的政策沟通与协调机制,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协同推进政策实施和预期引导,提高政策之间的协调性和协同性。另外,还应加强科普教育和知识普及,特别是经济知识、金融知识的普及,针对热点问题和经济现象进行解读和阐释,以提高政策的预期管理效果。建立常态化的信息沟通和协调机制,搭建政府与经营主体之间的沟通平台,构建多元化的政策沟通方式,有效提升沟通效率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