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理论慕课】范玉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阐释

  【本课主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阐释

  【主讲嘉宾】

  范玉刚,现任中共中央党校文史部文学室教授,研究生导师。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理事、全国马列文论学会常务理事、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会秘书长。

  【文字实录】

  在几千年的文明传承中,中华民族形成了博大精深内涵丰富的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人文精神,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体现为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的自然观,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人生观,和而不同、贵和尚中的文化观,诚实守信、厚德载物的道德观,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政治观,协和万邦、天下大同的天下观。当今时代,这些优秀人类文化成果依然滋润着当代中国人,以其活态化的传承和弘扬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是中国当代文化的来源和根基,它表征着我们从哪里来?又指引着我们向哪里去? 在曾经的文化辉煌中,它为世界发展和人类文明做出了贡献,在中国的文明型崛起和 “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中,它依然要为世界和人类文明做出更多贡献。

  核心思想理念。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培育和形成了一些基本的思想理念,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这些思想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借鉴。今天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使之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文化滋养。

  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都体现了社会主导性的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一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使之成为今天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道德资源。

  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积淀着多样、珍贵的精神财富,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是中国人民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情感样式的集中表达,这种人文精神滋养了独特丰富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人文学术,至今仍然对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产生深刻影响。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使之有力地支撑当代文化建设。

  “贵和”的价值取向。全球化加剧了文化多样性的传播,使得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凸显。文化不仅仅有冲突和博弈,还有着文化的包容与共享。中华文化中“和而不同”的处世原则,可以为当下纷纭复杂的全球治理贡献诸多智慧。

  “以和为贵”是中国文化的根本特征和基本价值取向,所谓“和”是指“多样性的统一”,只有在大目标不冲突的前提下,承认差异,包容差异,乃至尊重差异,价值共享、民心相通,才能化解矛盾,共存共荣。中国人自古就推崇“协和万邦”、“亲仁善邻,国之宝也”等和平思想。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将“亲、诚、惠、容”,作为我国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方针的“四字箴言”。只有实现了“和”,才能做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上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我们的先人早就认识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道理。阐释中华民族禀赋、中华民族特点、中华民族精神,以德服人、以文化人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文化价值共享就是向世界表明,中国是有着深厚历史文化传统底色的现代国家,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文明型崛起。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