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价值观与传统文化
【本课主题】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的精神源泉
【主讲嘉宾】
李道湘,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华文化教研部主任、教授,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还是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全国台湾研究会理事、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学习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台湾问题、中华文化与统一战线、全球化与中国文化发展战略等方面。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中国传统文化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科技部课题《中华文化与国家统一的历史文化基础》等,先后出版专著《现代新儒学与宋明理学》、《神秘与理性—庄子与中国传统文化》、《礼—人际文明的规则》等著作。主编《统一战线与一国两制》、《中华文化概要》、《中华文化与民族凝聚力》、《全球化与中华文化》等著作多部。在香港《中国评论》、《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学报》、《中央社院学报》、《管子学刊》、《周易研究》等报刊杂志发表论文80多篇。
【精彩论述】
“天人合一”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它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提炼出来的,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成果。“天人合一”是中华民族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关系的理念和准则。
一、世界文明的兴衰
学术界有人将世界诸多古文明分为7大文明,如埃及文明、苏美尔文明、米诺斯文明、玛雅文明、安第斯文明、哈拉巴文明、中华文明等,这些古文明都曾有过辉煌的历史和成就,但由于种种原因要么衰落,要么消亡啦。
古埃及文明是指在尼罗河第一瀑布至三角洲地区,时间断限为公元前5000年的塔萨文化到公元641年阿拉伯人征服埃及的历史。专家们实际探讨古埃及文化的时间范围,是公元前4245年埃及南、北王国的首次联合,到公元332年马其顿王国亚历山大占领埃及,托勒密王朝覆灭,亦即通常所说的历时三千多年的法老王朝。从那以后,延续达3000年左右的埃及文明便衰落了。只给人们留下了金字塔和木乃伊。
苏美尔文化是存在于两河领域最早的文明。苏美尔文明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文字,最早建立城市国家的,诞生于两大河流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冲积而成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的伟大文明。如今苏美尔文明已被埋藏在沙漠下,变成了历史遗迹。
米诺斯文化是爱琴海地区的古文明,该文明主要集中在古希腊的克里特岛,曾经存在过被称为米诺斯文化的更为古老的文化。约在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前1400年间,米诺斯文化进入了它最繁荣的时期,当时这个岛上的克诺索斯是欧洲最大的城市,人口达10万之众。然而不久,米诺斯文化突然在历史上销声匿迹了,至于原因,众说纷纭,但是他的存在以及毁灭都是历史事实。
玛雅文化孕育、兴起、发展于今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恰帕斯和塔帕斯科两州和中美洲内的一些地方,它是美洲印第安人文化的摇篮。但玛雅文明突然衰亡的原因至今仍是千古难解之谜。古代玛雅人,在彩陶、壁画、雕刻、建筑、文字以及天文、历法、医学和数学等方面具有很高的水平。曾经有过如此辉煌过去的玛雅文化,在公元10世纪初期突然神秘地衰落了。
二、影响世界文明的兴衰最根本原因是没有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根据生态文明的理念反观世界文明兴衰的历史进程,不难看出,那些衰落或毁灭了的文明形态大都没有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关系,从而发生连绵不绝的战争,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内乱和暴动时有发生,人们总是陷于无节制地追求财富、无度地索取之中,最终导致天怒、地吼、人乱的结局,文明发展进程被终结。世界诸多古文明的衰落或消失无疑是最好的例证。
文明的兴衰与战争有关系。考察世界各种古老文明的衰落都伴随着战争。玛雅文明是世界著名的古文明之一,它是美洲印第安人文化的摇篮,对后来的托尔特克文化和阿兹特克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公元3—16世纪是玛雅文化的繁盛期,但从公元10世纪到15世纪发现美洲大陆,约600年时间,在中美洲曾发生长期的战争。16世纪西班牙征服玛雅人的国家。希腊文明在相继的外力征服中失去传承,公元前338年,马其顿国王征服了整个希腊,公元前2世纪,后起的罗马又把它兼并了。从此希腊罗马文明在欧洲中断千年之久。发源于“两河流域”的苏美尔—巴比伦文明,自约公元前4500年出现定居村落文明始,就屡遭外族入侵和征服,至公元前538年,巴比伦遭波斯帝国侵占,从此结束了苏美尔—古巴比伦文明的独立存在。
不难看出,文明的兴衰与战争存在着直接的关系,战争摧毁了一种文明,但也没有让征服者的文明发扬光大,往往是同样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文明的兴衰与生态危机有关系。也许与战争相关,人类往往过度地对自然无节制地索取,而且是采取一种傲慢和独裁的方式强加于自然界,由此造成生态危机。如玛雅文明的衰落,其中一个很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地力的耗竭。研究表明,玛雅人为了满足人口的粮食需要,无限度地开辟耕地,大量砍伐或烧毁森林,从而使水土流失日益严重,耕地生产能力严重耗损,玛雅文明因此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农业基础而走向衰落。苏美尔—巴比伦文明的衰落也与生态危机有关。过度的农业开发恶化了先天不足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森林的破坏,沟渠的淤塞,土地的“盐化”,最终导致了苏美尔—巴比伦文明的逐渐消亡。
毫无疑问,古老的文明在战争、生态恶化等不利的环境的影响下走向衰落和衰亡,其中最重要的是没有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三、中华文化中的天人合一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的含义有三种:一是意志之天,二是义理之天,三是自然之天。因此,在天人合一的理解上,古代思想家的主张有所不同,以孟子为代表,主张天人合一即天人相通。以老、庄为代表主张天人相混不分,人是属于自然的一部分,是自然界的一种存在形式。以《易传》为代表,主张天人合德。以董仲舒代表,主张天人相类,将人类社会与天地宇宙视为一个整体;以荀子、刘禹锡为代表,主张人定胜天。[1]这些主张尽管有些不同,但在最根本的意义上是一致的,即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在这些观念中,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平等理念,倡导人与自然的和睦相处,提出了人与自然的相互依赖,人与自然必须共生共处,和谐共赢,良性发展,才能为人类自由全面发展提供基本的物质基础和自然环境。世界诸多古文明相继衰落或消亡,无不与没有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有关,毫无疑问,中华文明之所以绵延不绝一定与中华民族十分注重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密切相关关。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是今天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