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价值观与传统文化
【本课主题】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
【主讲嘉宾】
李道湘,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华文化教研部主任、教授,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还是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全国台湾研究会理事、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学习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台湾问题、中华文化与统一战线、全球化与中国文化发展战略等方面。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中国传统文化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科技部课题《中华文化与国家统一的历史文化基础》等,先后出版专著《现代新儒学与宋明理学》、《神秘与理性—庄子与中国传统文化》、《礼—人际文明的规则》等著作。主编《统一战线与一国两制》、《中华文化概要》、《中华文化与民族凝聚力》、《全球化与中华文化》等著作多部。在香港《中国评论》、《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学报》、《中央社院学报》、《管子学刊》、《周易研究》等报刊杂志发表论文80多篇。
【精彩论述】
战国时期的楚辞作家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离骚》代表了中国楚辞作品的最高成就。《离骚》抒发了诗人刷新政治、挽救楚国的愿望和统一中国的理想,表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追求个人理想的情怀。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体现了屈原的政治思想和抱负及其坚韧的求索精神。今天我们纪念屈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要弘扬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屈原的爱国和忧国忧民,不是停留在一般信念和文字上,而是与他的“九死不悔”的献身精神结合在一起。他的作品和他的生平,构成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传统精神,爱国主义是千百年形成的对祖国、对人民的最深厚情感,是中华民族文化最深厚的根基所在。而屈原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一面伟大旗帜。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的最后引用了屈原的这一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他号召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永远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继续在这场历史性考试中经受考验,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优异的答卷!这是习近平同志用屈原的这种爱国精神感召全党同志,更是体现了一种爱国的情怀,更是爱国主义的典范。
一、什么是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和人民的一种崇高的深厚的思想感情。爱国主义就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核心是对民族和国家的生存发展、繁荣兴旺等根本利益的关心与维护。这种感情和责任感是一种伟大的凝聚力。它可以促进不同出身、不同社会经历、不同信仰、不同民族、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人团结起来。爱国主义是我们实现祖国大团结、大统一、大振兴的思想基础。
爱国主义不仅仅是一个激情的口号,它更有着深刻的理性内涵。它激发一代代的爱国者去思考和探索,从屈原到孙中山,到中国共产党人,莫不如此,许多革命志士,正是有感于民族的危亡,才投身于革命活动,许多人为此牺牲了生命。这种思想感情的凝聚力在遭受外国侵略和压迫,国家处在危急困难和被分裂瓜分之时,表现得更加突出。
中国人的爱国情的表现在哪里呢?
中国人的爱国情,表现为对故乡、亲人的眷恋,对祖先的崇敬。
中国人的爱国情,表现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依恋。
中国人的爱国情,还表现为对祖国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的钟爱。
二、爱国主义转化为民族的凝聚力
爱国主义是一种情感,一种情怀,这种情感和情怀经过长期的积淀并不断转化为民族的共识和认同,形成为强大的民族凝聚力。那么,它们是如何转化的呢?
一是爱家与爱国的统一。家是国的缩小,国是家的放大。中国人认定,国将不国,家何在?
二是五千年绵延不断的历史文化的浸润和培养,构筑起牢固的历史文化记忆,建构起深厚的文化认同。
三是爱国主义传统已经转化为价值追求,形成为个人和社会群体的道德自律和行为准则。
四是近代以来西方列强的侵略促使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凝聚,爱国主义转化为救亡图存的行动和实践,形成为强大的民族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