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形成核心价值观依赖三个方法论

  【本课主题】

  形成核心价值观依赖三个方法论

  【主讲嘉宾】

  韩庆祥,中央党校校委委员、副教育长兼科研部主任,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秘书长,一级教授,中央政治局第11次集体学习主讲专家。1989年获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89年在莫斯科大学进修。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人学和中国问题研究。主要著作有:《面向“中国问题”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力本位》、《发展与代价》、《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基本思路的哲学梳理》等。在《中国社会科学》、《求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发表百篇论文,25篇论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提出的能力本位论、社会层级结构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三形态理论、三种机制理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总体思路等,在理论界和社会上产生较大影响。兼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吉林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有关机构教授。中国人学学会副会长、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市哲学学会副会长。

  【观点摘编】

  一是坚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和吸收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三者的统一。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其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只有这样,它才能接地气,才能扎根开花结果,被人们认同,而不至于飘在空中;我们确立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必须体现社会主义本质,也必须吸收世界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这样才能体现出其开放性、包容性和先进性。

  二是体现马克思注意的本质、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党执政本质的统一。价值观实际上是一种理念,价值观和理念一定要体现事物的本质,“理念”要从“本质”中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它必须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他也要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人极力倡导、培育且要践行的,它还必须体现党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本质。在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三个层面,不同程度上都有所体现。

  三是体现历史、时代和逻辑的有机统一。目前“12个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时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实践进程中一步一步形成的,实践的成熟程度决定这认识的成熟程度;又体现了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还体现了从宏观到微观的逻辑关系,体现了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逻辑的呈现出来的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三人最本质的关系。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