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思享家】2017中国经济:更显新常态特征 更具新时代韧性
首页> 理论频道> 思享家 > 正文

【思享家】2017中国经济:更显新常态特征 更具新时代韧性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2018-01-24 09:46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 胡敏

  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17年全年国民经济运行成绩,亮眼的经济引发国内外舆论的广泛好评。国内生产总值再上一个新台阶,超过82万亿元人民币,经济增长超出年初6.5%的预期目标,高出0.4个百分点,超过2016年0.2个百分点,实现近七年来经济增长的首次上行。

【思享家】2017中国经济:更显新常态特征 更具新时代韧性

  不仅是经济总量数据让人振奋,一系列经济结构指标也表现可喜,对去年国民经济运行的表现用“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稳中向优”的描述恰如其分。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开的数据发布,笔者就此概括为:中国经济,更显新常态特征,更具新时代韧性。

  我们说,中国经济“更显新常态特征”,在于——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综合分析国内外经济形势,立足大局、把握规律,作出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就是我国经济增速进入换挡器、经济结构进入优化期,增长动力进入转换期,产业结构、需求结构、要素结构都开始出现历史性变革。经过几年的努力,中国经济下行态势基本得到遏制,市场供求关系得到修复,经济增长潜能开始释放。

  首先从经济增速来看,与过去一些年的两位数增长相比,尽管近些年增速有所下行,但从2016年、2017年经济运行来看,显然进入了缓中趋稳的增长区间。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经济版图中已经是一个“大块头”。2017年我国经济总量相当于12万亿美元,过去一年的经济增量超过8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2016年排在全球第14位国家的经济总量。中国经济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稳定器和压舱石,近几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都在30%以上。更重要的是,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当今中国经济不需要再追求数量的增长,在确保稳增长的前提下,实现的是经济增长内在素质的提质增效。中国经济由规模数量型增长转入质量效益型增长是我们多年来追求的目标,现在看基本进入了“平速提质”新阶段。

  其次从经济结构来看,随着这两年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基本实现了供需动态平衡。从需求端看,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8.8%,经济增长已经从主要依靠投资拉动转为投资和消费共同拉动;民间投资开始出现恢复性增长;随着国际经济回暖态势和我国进出口贸易转型发展,去年进出口增长也超过了两位数,经济发展从过去主要由出口拉动,转为出口、进口共同拉动。从供给端看,三次产业比例更加协调,2017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51.6%,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58.8%,服务业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去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利润增长都实现了大幅提升,生产要素资源进一步向优势领域集中。此外,经济增长吸纳的就业量、单位GDP能耗、国际收支平衡都取得了不菲的成效。

  第三,从动力转换看,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成效日渐明显。不仅表现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都在10%以上,也表现在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层出不穷,网络经济、分享经济、数字经济、平台经济等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成为展示我国经济发展后劲的“最大亮点”。

  我们说,中国经济“更具新时代韧性”,在于——

  党的十九大作出的一个重大判断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从2017年经济运行结果来说,也是实事求是的。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中国经济的韧性和活力得到了充分体现。

  尽管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依旧复杂,尤其是针对国际层面上,在全球宏观政策拐点出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地缘政治冲突加剧、“逆全球化”思潮泛滥,经济金融风险不断的态势下,我们能够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问题导向部署经济发展新战略,坚持正确工作策略和方法,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保持战略定力和底线思维,着力于把自己的事情办好。

  过去一年,在宏观调控上,我们综合运用各种政策工具,实施相机调控、区间调控、定向调控,政策工具施放有度,更加娴熟;面对国内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我们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市场空间更加开阔。比如,在去产能和去库存上,我们的目标是从化解一些行业过剩产能入手、从调控区域间房地产供求不平衡入手,着力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在去杠杆和降成本上,我们按照市场化、法治化手段,综合运用经济手段,降低企业主体税费负担、打通各个环节梗阻,有效化解经济风险;在补短板上,我们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增强公共服务能力,为微观主体提供更便利化更有效的营商环境,区域经济互补互动协作发展也有了更大空间。

  正是依靠一系列改革创新,经济潜力得到充分释放、创新创业活力得到显著增强,开放性经济得到更大提升,体制机制的改革动力得以激发。总起来看,实现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正成为当下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的基本取向和基本特征,充分彰显了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韧性和活力。

  当然,在看到过去一年我们取得的来之不易的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看到,进入2018年,依然是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我们还必须跨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进精准扶贫、防止污染的各个关口。我们还要时刻警惕伴生其间可能会随时出现的“黑天鹅”“灰犀牛”的冲击。因此,转变经济发展的长期性一点不轻松,优化经济结构的艰巨性一点不容易,转换增长动力的复杂性一点不简单,我们必须保持坚定跨越关口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着力改革、推动创新、守住底线,牢牢抓住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向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个战略目标稳扎稳打,坚持不懈。

[ 责编:李澍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把文艺创造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

  • 提升新时代高校实践育人质量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