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技术革命、结构转换与动力变革——理论机制及中国数据的实证分析》一书出版
首页> 理论频道> 新书推荐 > 正文

《技术革命、结构转换与动力变革——理论机制及中国数据的实证分析》一书出版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2018-10-23 18:06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网讯 “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强国,需要坚实物质基础,要求我们在未来较长时期内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然而,自2014年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增长下行压力不断增大。面对人口红利消失、资源环境容量下降等现实,造就改革开放后三十多年中国奇迹的要素驱动与大规模投资驱动模式已然无法延续。破解上述两难困局,必须加快培育经济新动能,实现增长动力变革。

《技术革命、结构转换与动力变革——理论机制及中国数据的实证分析》一书出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指出了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即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同时,这也为经济学家提出了紧迫课题——研究创新发展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有效途径。

  蔡跃洲研究员撰写的《技术革命、结构转换与动力变革》因应了这个需要,尝试从理论的角度解说技术创新、结构转换、动力变革等之间的关系和发生机制,使用计量方法估算中国经济增长动力来源,特别是构成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等,得出了有益的结论,具有现实针对性和理论意义。

  《技术革命、结构转换与动力变革--理论机制及中国数据实证分析》结合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提供的时代机遇,依托增长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创新经济学相关理论,尝试着厘清技术革命、产业结构转换、动力变革之间的内在关联和作用机制,并利用中国的宏微观数据开展了相应的实证分析,旨在为加快“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更好适应引领经济新常态提供参考。

  本书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理论层面的机制分析。一是厘清了技术革命/技术创新/技术变化、产业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变革之间的内在关联和作用机制;二是细化了技术变化,提升投入产出效率(全要素生产率),进而推动产业结构转换的微观基础,并特别梳理了技术革命条件下的微观机制;三是就新一轮科技革命背景下,培育经济新动能、推动增长动力变革的实现路径进行展望,强调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应发挥的支撑作用。(2)依据理论分析和机制梳理,利用多渠道收集整理而得到的宏微观数据,从实证角度开展了一系列研究。一是从增长核算角度分析了1978-2014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测算出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贡献;二是通过微观数据挖掘和统计分析,识别出经济新动能分布细分行业,印证了理论分析中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新一代信息技术发挥支撑作用的判断;三是运用数据挖掘、数字地图、层次分析法等工具,就不同区域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经济新动能培育方面的现状进行分析展示;四是从信息通信技术(ICT)/数字技术替代性、渗透性、协同性等特征出发,运用增长核算和经济计量方法,就1978-2014年ICT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进行分析测算。(3)结合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测算实践中的乱象和常规方法的局限,从学理上探讨数字经济增加值及贡献度测算的理论方法基础,提出相应的测算框架。

[ 责编:李澍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提供新机遇

  • 深刻认识加快推进网络强国建设的重要性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