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专家学者看两会】人民至上: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大逻辑
首页> 理论频道> 光明独家 > 正文

【专家学者看两会】人民至上: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大逻辑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2020-05-26 17:53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张士海,宋晓燕

  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突出强调了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人民至上,就是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造福人民。坚持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宗旨的时代彰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使命的生动诠释,也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大逻辑。

  坚持人民至上,出发点是“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为了人民,既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根本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它政党的显著标志,还是共产党人的价值取向和鲜明特征。《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纵观历史,我们党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都是“一切为了人民”。领导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使中国“站起来”,这是“为了人民”;领导人民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变“一穷二白”的国家面貌,使中国“富起来”,这是“为了人民”。可以说,一切为了人民,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执政理念。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作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使中国“强起来”,这也是“为了人民”。一切为了人民,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所系、实践所依、情怀所向。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新时代,党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行动都切实做到全心全意为了人民。无论面临多大挑战和压力,无论付出多大牺牲和代价,这一点都始终不渝、毫不动摇。新冠肺炎疫情来势凶猛,党从一开始就强调“生命重于泰山”,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举全国之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不惜一切代价救治病患,突出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把“一切为了人民”举过头顶的执政理念和执政逻辑。

  坚持人民至上,着力点是“一切依靠人民”。唯有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党的根基之所在、血脉之所在,是党不断发展壮大的力量源泉。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是人民的选择;党执政以来取得的成就,是源于人民的支持。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由于紧紧依靠人民、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中国共产党充分调动了人民参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成功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有效应对发展进程中的各种挑战,实现了“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坚持人民至上,一切依靠人民,持续推进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着力改进工作方法,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基层群众,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让人民群众切实有序参与国家和社会治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根基。当前,我们党正依靠人民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民主动参与疫情防控,构筑起抗击疫情最严密的人民防线。在危机面前,全国一盘棋,全民总动员,凝聚起共克时艰的强大力量,突出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一切依靠人民”的战略地位与时代价值。

  坚持人民至上,落脚点是“一切造福人民”。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目标追求。共产党人就是要建立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以共产主义为崇高理想,一切行动的最终目的都是要造福人民。造福人民,实现人民幸福,这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变的奋斗目标,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价值追求。人民的安危冷暖,中国共产党念兹在兹。经过长期奋斗,党团结带领人民取得了伟大发展成就,实现了由受制于他国到完全独立自主、由经济落后国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巨大转变,创造了社会发展的中国奇迹。因为党坚持人民至上,经济社会发展成果都由人民享有,人民生活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美好生活的转变。新时代,为人民造福,归根结底就是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经济越发展、社会越进步,人民理应越幸福。新时代,党坚持人民至上,将实现人民幸福作为重要历史使命,切实关心人民安危冷暖,着力解决人民实际问题,“一件一件抓落实,一年接着一年干,努力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正持续发力造福人民。“到2020年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这是党向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鲜明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一切造福人民”的坚强决心与坚定信心。

  相关阅读:

  【专家学者看两会】坚持党的领导,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

  【专家学者看两会】“两会”召开彰显制度优势 提振社会信心

  【专家学者看两会】两会召开在即,九大看点值得关注

  【专家学者看两会】非常时期的两会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专家学者看两会】交出党和人民满意的“政协答卷”

  【专家学者看两会】凝聚决战决胜的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专家学者看两会】兜牢民生底线,创造人民美好生活

  【专家学者看两会】“六保”是新形势下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创新

  【专家学者看两会】一份突出民生导向的务实报告——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专家学者看两会】直面挑战,坚定信心:中国的发展充满希望

  【专家学者看两会】有信心有能力确保今年的经济社会各项目标顺利实现

  【专家学者看两会】以国内大市场循环支撑企业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

  【专家学者看两会】“稳增长”需要政府与市场共克时艰

 

[ 责编:李澍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提供新机遇

  • 深刻认识加快推进网络强国建设的重要性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加载更多